編者按:這是一篇培訓學習心得帖,作者參加了由陜西社會組織服務中心舉辦的全省社會服務機構規范化建設與專業能力提升培訓班,對培訓課程深有感觸,作者做了自我學習“要點及收獲”的書寫,現征得筆者同意發布于公眾號進行交流分享。
黨建引領,護航發展
專家對《社會組織管理條例》的系統解讀,如同一盞“安全燈”,為社會組織工作照亮法治化路徑。從心理學視角看,法規的明晰性有效降低了因不確定性引發的“模糊焦慮”,如同馬斯洛需求理論中“安全需求”的滿足,讓我們開展青少年心理服務時更有信心。尤其是非營利機構財稅規范的解析,堪稱一把“精準鑰匙”,解開了實務操作中的諸多困惑,為服務可持續發展錨定方向。
技術賦能:開拓服務新維度
AI與心理服務的深度融合令人振奮,可以將研究方向聚焦于“智能情緒識別系統”,借助AI技術高效輔助青少年心理篩查。例如,通過構建“數字鏡像”,青少年可在安全的虛擬場景中釋放壓力,而咨詢師則能依據數據分析實現精準干預。這一“科技向善”的實踐路徑,啟迪良多。
品牌建設:激發組織內生動力
品牌戰略工作坊中,“慈善不需要流量,慈善本身就是流量”這一觀點發人深省。我認為,社會組織的品牌應是承載集體記憶與情感的“溫暖容器”。未來,我們應該向打造特色視覺符號(如定制Logo、活動標識)努力,讓每場活動成為青少年成長路上的“記憶光點”,留下深刻而美好的印記。
調研方法論:浸潤人文溫度
基層調研課程傳授的“五種沉浸法”,令人耳目一新。這種扎根于大地的調研智慧,與羅杰斯“共情理解”的治療理念高度契合。后續,我們計劃優化“校園樹洞計劃”,以更柔軟的方式傾聽青少年心聲。例如,在校園設置匿名傾訴信箱,結合線上平臺提供即時心理支持,實現“無聲的對話,有溫度的回響”。
步履不停,溫暖同行
聚散有時,耕耘不息。安康市青少年心理學會將以此次培訓為藍本:
守法規:鑄就服務“穩固壓艙石”;
融科技:打造關愛“高效倍增器”;
塑品牌:編織聯結青少年的“溫暖心網”。
來源:安康市青少年心理學會
編 輯:杜 雪
校稿:胡 妍
陜西社會組織
電話:029-85202629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