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人對清明節(jié)的情感,是復雜而獨特的。在這一天,我們將最深沉的哀思與最燦爛的春光,巧妙地揉合在一起,形成了一種別具一格的節(jié)日氛圍。正如有人所說:“梨花風起正清明,游子尋春半出城。” 清明節(jié),一半是沉重,一半是輕快,生死悲歡在此刻被清晰地劈成兩半,一半凄寒,一半明媚,一半緬懷,一半珍惜,一半不舍,一半釋懷。
凄寒中的哀思
“清明時節(jié)雨紛紛,路上行人欲斷魂。” 清明前后,寒意尚未完全消散,綿綿春雨常常不期而至。那絲絲縷縷的細雨,仿佛是上天灑下的淚水,淋在野田荒冢之上,讓人心中只生愁緒。當紙灰混著雨絲,悄然粘上衣襟,行人早已悲凄難抑。千年前,白居易曾寫下 “棠梨花映白楊樹,盡是死生別離處”,這句詩,道盡了人們掃墓時內心的悲愴。
離清明節(jié)還有大半個月的時候,許多人就開始為掃墓做準備了。對于經(jīng)歷過生離死別的人來說,清明節(jié)是一個可以盡情宣泄思念的日子。在那座座墳塋前,我們回憶著與親人共度的時光,那些曾經(jīng)的歡笑與溫暖,如今都化作了深深的思念。
明媚中的生機
然而,在這凄寒的氛圍之中,偏又藏著最明媚、最熾烈的生機。春日正濃,大地一片生機勃勃,李白桃紅,鶯歌燕語,處處清新明朗,欣欣向榮。豐子愷曾說:“掃墓照理是悲哀的事。人們借佛游春,我們是‘借墓游春’。” 小時候,跟著長輩去上墳,一路上充滿了樂趣。我們會采下綻放的桃花,偷偷摘下嫩綠的新蠶豆,祭掃結束后,還能品嘗到香甜的甜麥塌餅和軟糯的粽子,或是拔來蠶豆梗制作成笛子,吹奏出簡單而歡快的曲調,玩得不亦樂乎。
人到中年,親身經(jīng)歷了死別之后,才真正讀懂了清明節(jié)的內涵。它一半凄冷,一半明媚,悲欣交集,卻哀而不傷。在這個節(jié)日里,我們既能盡情釋放內心的悲痛,又能感受到大自然給予的溫暖與希望。
掃墓祭祖:傳承家族記憶
掃墓祭祖,無疑是清明節(jié)最重要的儀式。緬懷先祖,是為了慎終追遠。這種傳承,讓清明超越了個體的哀思,成為整個民族的集體記憶。那些墳塋中的故事,是我們血脈的坐標,亦是精神的燈塔,照亮著我們前行的道路,讓我們時刻銘記自己的根在何處。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