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麻鴨屬兼用型地方品種。原產地及中心產區為四川盆地及盆周丘陵區,20世紀90年代前廣泛分布于四川的水稻產區。由于四川麻鴨賴以生存的生態環境主要是水稻田,因而長期以來形成便于在稻田中穿梭尋食的輕小窄長體形,故素有“柳葉鴨”的美稱。同時由于采用野營群放方式飼養,養成四川麻鴨極善游走,可翻越田坎和胸、腿肌發達的特點。1985年四川麻鴨全省飼養量約6000萬只。1986年之后,由于引進大型肉鴨品種和大面積開展肉鴨雜交改良,加之農業耕作制度的改變,忽視了地方品種的保護,致使四川麻鴨數量急劇下降,2010年四川麻鴨已幾乎滅絕,2012年經四川省畜禽品種資源委員會宣布滅絕。2013年在四川榮縣發現疑似群體(公鴨2只,母鴨15只),2014年被四川省畜禽遺傳資源保護委員會確定為四川麻鴨,四川省農業廳要求榮縣人民政府進行搶救性保護。經過近十年的搶救性保護,四川榮縣保種場現存欄四川麻鴨482只,其中母鴨402只,公鴨80只。 四川麻鴨,公鴨體型狹長,性指羽2-4匹,向背部彎曲。母鴨羽色較雜,以麻褐色居多,麻褐色母鴨的體軀、臀部的羽毛均以淺褐色為底,上具黑色點斑,黑色點斑由頭向體軀后部逐漸增大,顏色加深。在頸部下2/3處多有一白色頸圈;腹部和胸部絨羽為白色。在麻褐色母鴨中有一部分黑色點斑很大,著色特深者稱為"大麻鴨";一部分羽色泥黃,上綴小的黑色點斑稱為"黃麻鴨"。其它雜色母鴨為數較少,約占群體中的5%左右。公鴨毛色較為一致,可分為兩種:一種稱"青頭公鴨",它的頭和頸的上1/3或1/2羽毛為翠綠色,腹部為白色羽毛,前胸為紅棕色羽毛;另一種為"沙頭公鴨",它的頭和頸的上1/3或1/2的羽毛為黑白相間的青色,不帶翠綠色光澤。兩種公鴨的肩、背為淺灰色細蘆花斑紋,前胸為紅棕色羽毛。90日齡母鴨平均體重約為1.43kg,公鴨約為1.48kg;成年母鴨平均體重約為1.65kg,公鴨約為1.58kg。
四川麻鴨,這一險些湮沒在歷史長河中的珍貴品種,實則是行走的"藥囊"。其緊湊的體型與發達的腿肌,暗示著與眾不同的生命能量。在中醫看來,這種生長緩慢、肌肉緊實的禽類,其肉質蘊含著特殊的藥用稟賦。
鴨肉入藥,《本草綱目》早有記載,而川麻鴨因其獨特的生長環境與品種特性,其藥用價值更勝一籌。鴨肉性甘涼,入肺胃腎經,具有滋陰養胃、利水消腫之效。川麻鴨因運動量大,肌肉纖維中肌苷酸含量高,熬湯后產生的鮮味物質具有特殊的滋補作用。其湯色乳白清亮,正是中醫推崇的"金津玉液",具有消除腫瘤,防癌消瘤的功效,以及生津清肺、養肺之奇效。
川人深諳"藥食同源"之道,將川麻鴨與川芎、當歸、枸杞等藥材同燉,可增強補血活絡之效;與冬瓜、薏米配伍,則利水祛濕功效倍增。老中醫常言:"川麻鴨一鍋湯,勝過十全大補丸。"尤其在濕氣重的盆地地區,川麻鴨湯既能補充元氣,又可化解體內濕濁,更能消腫化瘀,被推崇。
這種曾經瀕臨滅絕的鴨種,如今在保護性開發中重獲新生。每一口濃湯里,不僅流淌著千年飲食智慧,更延續著一個物種頑強生存的生命密碼。當我們啜飲這琥珀色的湯汁時,實際上是在品味一部活著的本草傳奇。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