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lisfranc損傷的概述
1、lisfranc損傷的定義:
狹義:第2跖骨基底內側關節面與內側楔骨外側關節面之間的關節。
廣義:通指所有的跖跗關節(跖跗關節復合體),包括骨、關節、韌帶等結構,參與組成足內側縱弓、外側縱弓和中間橫弓。
為紀念發現者Jaqcues Lisfranc(1815年),將此類損傷命名為lisfranc損傷。
2、相關解剖:
三柱理論(Myerson, 1986):
中柱(第2、3跖骨與中間、外側楔骨):穩定性對步態影響最大。
外側柱(第4、5跖骨與骰骨):活動度較大,創傷后耐受性強。
內側柱(第1跖骨與內側楔骨):活動度介于中柱和外側柱之間。
關鍵點:第2跖骨基底部嵌插于三塊楔骨凹陷中,是關節穩定的主要結構。
重要韌帶:跖間韌帶、跖跗關節韌帶、lisfranc韌帶、跗骨間韌帶。
血管風險:足背動脈易在脫位時損傷,需注意足部循環。
3、損傷機制:
間接損傷(常見):軸向負荷或扭傷,多導致跖骨基底背側移位。
直接損傷:暴力直接作用于足背,軟組織損傷更嚴重。
二、lisfranc損傷的診斷
1、體格檢查:
足底瘀斑;拇趾與第二趾間隙增寬;應力實驗疼痛伴不穩定;琴鍵實驗陽性。
2、影像學檢查:
X線(正位、斜位、側位、應力位):
正位:觀察各跖骨與楔骨對齊情況,注意“斑點征”(撕脫骨折)。
斜位/側位:評估關節對位及跖骨背側移位。
應力位:評價關節穩定性。
CT:更準確顯示骨折和脫位類型。
MRI:對低能量損傷診斷關鍵,可觀察韌帶斷裂、水腫等。
三、lisfranc損傷的分型
1、Hardcastle-Myerson分型:
A型:同側移位(五個跖骨同向一側)。
B型:分離移位(B1內側,B2外側)。
C型:分裂移位(C1部分,C2完全)。
2、Quenu and Kuss分型:
A型:單骨移位。
B型:同側移位(全部跖骨半脫位)。
C型:發散移位(多方向分離)。
3、Nunley分型(低能量損傷):
一級:韌帶扭傷,影像學無異常。
二級:韌帶斷裂,第1、2跖骨間隙1~5mm。
三級:間隙明顯增寬,足弓高度下降。
四、lisfranc損傷的治療
1、治療目的與原則:
目的:恢復無痛、穩定的足弓。
原則:精確解剖復位,有效穩定固定。
2、保守/手術指征:
保守:兒童、手術禁忌癥、移位<2mm且無關節不穩。
手術:明顯骨折脫位或復合體損傷。
3、保守治療方法:
石膏固定4-6周,逐步負重,定期復查X線。
4、手術治療方法:
閉合復位內固定:適用于輕微損傷,操作簡便但固定較弱。
切開復位內固定:
標準雙切口或三切口,優先復位內側柱和中柱。
固定材料:克氏針、螺釘、鋼板(依軟組織條件和骨折類型選擇)。
關節融合術:
適用于純韌帶型或單純脫位,臨床效果優于切開復位(AOFAS評分更高)。
爭議:嚴重骨折脫位仍推薦切開復位內固定。
小結
早期準確診斷是關鍵。
治療核心:解剖復位、穩定固定。
復位順序:先內側柱和中柱,后外側柱;內側/中柱堅強固定,外側柱彈性固定。
關節融合術對純韌帶損傷效果更佳,嚴重骨折脫位推薦切開復位內固定。
來源:山東足踝
作者:山東大學第二醫院手外科/足踝外科 黃松翰
聲明:本文內容及圖片均為轉載內容,如涉及版權問題請相關權利人及時與我們聯系,我們會立即處理配合采取保護措施,以保障雙方利益。
為什么要投稿?是為了記錄自己的醫學之路!是為了與更多的骨科同道交流分享!是為了讓更多的人看到而受益!讓傳播知識成為一種習慣,是“玖玖骨科”讓你投稿的理由!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