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71㎡小店到150㎡大店,張建軍用7年時間完成了縣城里從生存到引領的蛻變。他的經歷驗證了縣域經濟的一個道理:真正的下沉不僅是模式降維,更是門店空間和服務內容的重構。在張建軍看來,餐飲從業者的護城河,從來不在那多收的“三五斗”,而在于持續進化的勇氣。
當絕大多數人困于“內卷”時,總有人選擇把天花板頂高一寸。
0117歲北上打工,40歲才讀懂餐飲本質
1997年,17歲的湖南小伙子張建軍擠上了開往首都的綠皮火車。滿心的出人頭地、衣錦還鄉和對北京的新鮮感最終消磨在酒店后廚的煙火氣里,“刷碗、切配、傳菜,什么臟活累活都干過”。張建軍說,當年離鄉闖蕩的小鎮青年們都是這么過來的,那是他與餐飲行業的第一次接觸。
在北京生存容易,過好很難。一個外地孩子,肯吃苦,沒有好學歷,卻又不甘心隨波逐流,除了打打工,也就只剩下創業、做生意這條路。可是這條路太難,北京又太大。
3年后,張建軍回到麻陽結了婚。但他并沒有放棄自主創業的想法,中間他嘗試過建材生意、消防工程,卻屢屢碰壁。“干了好多項目都沒成功,真正開始做張亮就是七、八年前的事”,張建軍的神情里流露出與張亮麻辣燙相見恨晚的悵然,“以前咱們普通人創業都是盲目去做,如果早遇上咱們這種帶培訓、帶幫扶的加盟體系,創業肯定就更容易成功”。
2018年,他在網上刷到了張亮麻辣燙的加盟信息,連夜趕往就近的株洲張亮麻辣燙加盟店考察。“當時那個業主開了4家分店,我在現場看著店里時尚的裝修和擠滿門店的客人,那種年輕的、熱氣騰騰的氛圍一下擊中了我。我就想,如果這個品牌不賺錢,他不可能連開4家”。
“我跟自己說,不考察其他項目了,就開張亮麻辣燙!”
02逆勢擴張:疫情三年,我把店面擴大三倍
在懷化市麻陽縣的金鑫華庭商業區,張建軍頂著租金壓力簽下了首店。首店開業即爆火,周末日均營業額多數在五六千左右),卻在第三年遭遇到雙重阻擊:友商在街對面開出200㎡大店,疫情封控讓日流水跌至500元。
怎么扭轉局面?“別人撤退,我裝修”,張建軍決定一方面升級店面,把店面形象搞好,一方面把菜品搞豐富。張建軍賭上全部積蓄,在疫情最嚴時拿下隔壁空鋪,將門店從71㎡擴至95㎡。“李強總(分公司經理)勸我謹慎,但我相信張亮這個品牌沒問題,顧客群沒問題,無非就是大環境影響——只要堂食恢復,大店就是護城河”。現在回頭看,那一步走得非常正確。后來疫情放開,那一年店里每天都爆滿,營業額節假日都能上七八千左右,高時上萬。
(懷化市麻陽縣金鑫華庭店)
經歷了疫情和競對的雙重壓力測試,張建軍心里變得更有底氣。2023年下半年,張建軍又拿下隔壁一家店面,把門店擴大到了150㎡,日營業額上到了八九千,破萬次數明顯比以前增多,“所以我覺得擴店的成本壓力隨著營業額的上升會慢慢形成良性循環,優勢會越來越大。我現在的想法就是先把大店思維跑通,無論店面形象,還是各色菜品,我要把張亮麻辣燙在當地做到第一,條件成熟我肯定再去其他區域開一家好的!”張建軍堅定地說。
03縣城打法:公益營銷+“食材霸權”
“我也碰到過好多加盟商,他旁邊出現友商導致業績下滑,他首先就要跑去別的地方開。在一個店重新把市場搶回來的,我很少見。所以我也覺得我當時的堅持啊,跟別人不一樣”,張建軍笑著說,“這也是咱們張亮麻辣燙的口號對吧?
如今,張建軍的150㎡門店已成麻陽地標。回想在競對環繞、極致內卷的縣城脫穎而出的原因,他總結了幾個關鍵動作:
首先是公益破圈。張建軍主動加入了縣助殘志愿者協會,連續6年以“張亮麻辣燙”的名義捐款助殘,跟隨團隊慰問敬老院,中間還贊助了麻陽當地的龍舟賽。善意是有復利的,這些看似“不務正業”的舉措,讓門店在2022年迎來爆發——通過助殘活動積累的社區口碑,帶動了店里近4成的穩定增長。“做公益也不是為了作秀,而是讓品牌扎根。因為當地都是固定的消費人群嘛,慢慢接觸你越多,他就知道了張亮麻辣燙,于是也得到了更多的回報”,張建軍說。
(張建軍經常跟隨團隊一起參加公益活動)
其次是對好食材的堅持。在整個經營過程中,張建軍始終堅持使用品牌供應鏈的凍品,比如安井的牛肉丸、黃金蛋餃、魚豆腐等等,“客人一口就能吃出差別,別的友商用廉價丸子,第二天顧客就不再去了”。“我想把食材做得更豐富一點,再挖掘一些有潛力的食材。比如說牛肉,比如更高端一點的海鮮”,“咱們縣城人民也需要選品自由!”。
第三是做好線下,更新場景。張建軍模仿上海直營店,將不銹鋼展菜盒全部換成白色定制盒,并新增了更多的食材選區。但他也直言痛點:“一線城市的很多打法在縣城會水土不服。比如縣城客群更習慣線下消費,我改用‘消費滿20元送飲料’,這個做法反而更好地平衡了堂食和外賣的收益”。
面對OTA平臺的流量裹挾,他更展現出縣域經營智慧:“縣城做外賣要‘輕折扣、重體驗’,我把線上訂單控制在10%以內,集中火力做透線下私域,現在我有兩個500人粉絲群常年保持著活躍”。
04 與品牌共生——縣域加盟商的持續進化論
即使已經成為麻陽縣城的麻辣燙天花板,但他仍然醞釀著更大膽的試驗:在150㎡門店測試“火鍋化場景”。“我跟李強總說,如果公司出小火鍋,那種帶著社交屬性的產品,我第一時間申請成為小火鍋產品的首批試點。因為我發現有很多顧客有這方面需求,像我這種店面開的大的非常愿意嘗試”,張建軍說。
(懷化市麻陽縣金鑫華庭店內景)
如今,這家7年老店非但未顯疲態,反而以日銷1.8萬元刷新湖南縣域坪效紀錄,更吸引周邊縣城20余位創業者前來“取經”。“因為從六、七年前到現在,我的店面一直開的比較好,好多想加盟張亮麻辣燙的人都來考察我的店。每次我都毫無保留地跟他們說,張亮這個品牌的確沒問題,就看你自己的選擇,各方面你自己要好好經營。就像我2020年那時候,如果我不改變,不把店升級,我絕對達不到現在這種狀態。”
“我特別希望我的經歷給那些生意不好,競品出現,不敢去擴張、不敢去翻新的加盟伙伴一點借鑒作用。生意不好,大家的心里都難受。但是,你不去變的話,你就會被市場慢慢地淘汰。你必須把自己的優勢,把自己的短板給補上,你才能把生意重新奪回來。張建軍直言:“我現在感覺就是,你比友商多一點優勢,那你就無限放大,你就比他優勢更大”。
張建軍給加盟伙伴的“縣城生存法則”
空間即戰略: “寧做雞頭不做鳳尾,縣城核心商圈500米內必須稱王”;
食材即霸權: “貴10%的品牌牛肉丸,能帶來50%的復購”;
公益即流量: “捐2000塊做公益,比花2萬打廣告更值”;
靈活抗內卷: “總部的標準打底,自己的創意加分。”
在餐飲行業,每一個個體都有著自己的使命和意義。當時代的洪流裹挾著個體在其中起伏浮沉,如何才在行業發展中找到屬于自己的價值?或許,張建軍給了我們一個答案——那就是:“持續進化,堅持做一件有意義的事。”
麻辣燙,選張亮——讓每一個認真生活的人,都找到自己的沸騰坐標。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