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板管理的基本原理
看板(Kanban)一詞來自日語,意思是卡片或標識。在這一特定意義上,該名詞曾被用于有關工廠現場上工作控制的每一件事情,甚至包括生產控制系統。其恰當的意思是一種用來生產產品、子裝配件、外購與自制零件得到補充的執行技法。技法由日本豐田汽車公司首創并完成,是JIT控制的一種特定的、基于卡片的方法。看板取得突破性進展是在20世紀80年代末,那時MIT(美國麻省理工學院)的出版物宣稱基于看板的生產管理比傳統的生產與控制更為靈活和經濟,看板也因此而成為了精益管理和JIT的一個重要工具。這種方法作為他們的豐田生產方式的一部分,而只限用于在具備下列遺憾條件的場合:
- 生產日程計畫是平穩的。產品是定期生產,容許有微小變動,在3?4周的生產日程計劃必須是有效和不變的,生產運轉期必須很短。
- 能力是靈活的,且能在短時間內處理少量額外負荷。
- 生產流程經過仔細地計劃并訓練有素,流程的“進”與“出”已被清楚地定義。
- 使用標準大小的容器來裝載生產所需的零組件。
- 在看板生產控制方式中,使用物料的工序從提供物料的工序率動物料,接收的看板或其它事件影響提供物料的工序,按固定的小批量(用料箱來量度)提供物料。產品需求變更以導致事件頻率的變化,批量并不改變。根據需求量和交貨時間定義批量,并以此決定看板料箱的尺寸。
實際上,早在20世紀80年代初,豐田及其生產方式就被介紹到了中國。遺憾的是,當時被誤認為JIT就是看板管理,中國的一些企業曾簡單地模仿傳播看板,但并未見到成效,于是就草率地把它否定了。結果證明,如果沒有生產經營觀念的徹底轉變和管理意識的徹底更新,沒有對及時生產方式進行系統性研究,而僅僅是模仿某個單項技法,及時生產不可能實現。日本筑波大學的門田安弘教授曾指出:“豐田生產方式是一個完整的生產技術綜合體,而看板管理僅僅是實現及時生產的工具之一。把看板管理等同于豐田生產方式是一種非常錯誤的認識。”
看板的類型和工作原理
看板的分類:在製品看板、工序內看板、信號看板、領料看板、工序間看板、對外訂貨看板。
所有的這些看板又統稱為看板卡,看板卡主要有兩種類型:生產卡與移動車卡。生產卡附在前一工序轉移來的物料容器——料箱上,說明需要生產什么,卡上的資訊有零件編號與描述、卡號、料箱的容量、前一工序號。它還可以包括其他資料,如物料清單、工具等(在產品只需少數物料的情況下,可用色塊或其他簡單手段取代看板前一工序需要生產什么物件)。它必須與產品一起移動。生產工序領取物料時取下生產卡,附上移動車卡并遞上。工序按生產卡的順序和所標示的數量進行生產。當生產卡數量為零時,停止生產。移動卡上載有與生產卡相同的資訊,是附在前工序領取物料的料箱上,當該物料用完后,料箱為「空」,取下移動卡,放在回收料箱內。此時,卡上所表示的狀態是「物料已用完,請補充」,然后它們被分發到各個相應的前工序,進行補充,到了「滿」為止。因此,卡上的資訊表示了物料的狀態。這種前后工序緊密銜接,一環扣一環地進行生產,前序所生產的量恰是后序所需要的量,而后序如果不需要,前序決不生產。可以看出,按這種方法所規定的順序和數量進行生產,不會生產過多的產品和組件。
豐田的JIT方式透過看板管理,成功地制止了過量生產,實現了「在必要的時刻生產必要數量的必要產品」,從而徹底消除在制品過量以及由之衍生出來的種種浪費。因此,每當人們說起豐田生產方式,往往容易只會想到看板管理和減少在制品庫存。事實上,豐田公司以看板管理為手段,制止過量生產,減少在制品,從而使產生次品的原因和隱藏在生產過程中的種種問題及不合理成分充分暴露出來,然后再加以解決。雖然看板是一種較好的生產控制技術和視覺化的控制方法,可用于生產指令的下達,但它不是一種計劃技術。看板可以通知工廠現場在什么時候做什么,做多少,但僅僅是局限在當前時間以內。它不能預測在將來一段的時間內需要什么、需要多少,對將來需求變化的預測要靠ERP或SCM來完成。
與 ERP 結合的電子看板
電子看板是將看板過程電腦化,在生產過程中為了更好地進行管理和控制,人們已將看板和ERP進行整合。這種整合化的電子看板非常適用于生產過程的工作流程自動化。下圖描述了電子看板的簡單原理圖。
電子看板較一般的看板方案能提供更多的功能。例如:縮短看板處理環節;透過供應商、內部生產或遠端倉儲支援或式庫存補充;電子看板與MRP和成本核算完全整合,實現及時成本追蹤和結算;用于所有的生產層并與其他生產方法結合,如重復生產或裝配計劃;提供整合的看板卡,實現電子化無紙操作;可條碼掃描介面處理等。電子看板可以更加透明和方便地處理看板方案,是走向精實生產系統的重要工具,甚至可以使用看板控制最終產品的裝配。這在裝配技術比較簡單而又是在元件層進行預測和計劃時更具有實際意義。
電子看板處理過程
電子看板處理過程可以充分利用條碼的作用,配合電子看板對生產過程的物料補充進行控制。在供應區,將看板物料儲存在看板料箱內。工人在一箱物料用完后將空箱送回到供應區,在掃描看板上的條碼時改變看板系統中料箱的狀態,從“滿”變為“空”,并立即開始補充料箱的處理過程。系統從看板控制周期提取所有必要資料,而不需要雙方交互處理。電子看板支持以下幾種空料箱補充策略:
- 企業內生產使用看板和成本采集;
- 企業內生產使用日產進度(重復性生產)和成本采集;
- 企業內生產使用生產訂單;
- 向供應商采購使用單獨的采購訂單;
- 根據合約或供貨進度協議進行采購;
- 根據其他工廠的運輸訂單進行補充;
- 根據各個倉庫的庫存調撥量進行補充。
此外,看板操作還遵循以下原則:
(1) 看板卡與獨立來源:
看板卡是工廠控制看板操作的典型工具。可以用兩種方式列印和使用看板卡:一是每一個料箱只列印一個看板卡并在需求區和供應區之間周轉;二是在每次重新補充料箱時列印看板卡。在多數情況下,這比周轉使用看板卡更為方便。而“獨立來源”是在有些情況下,需要主動地補充物料箱。這時電子看板可以提供一種“獨立來源”的功能進行處理。可以透過定義這個需要補充的來源為“獨立來源”,再根據補充料箱的編號,單獨處理料箱改為“空箱”狀態的時間,就能主動地確定補充料箱的截止日期。在這種情況下是透過電子看板主動觸發補充料箱的操作完成。
(2) 從供應區到需求區的看板過程:
根據對系統的設置,供應區可以從看板卡、生產訂單、日產進度或電子看板來接受補充物料的指令。在供應區,可以透過看板料箱的狀態更改為“在製品”或“在途”。當料箱運抵供應區后,將接受貨物過賬到倉庫并將料箱狀態設置為“滿箱”。此時,看板物料可為生產提供物料消耗。
(3) 電子看板:
電子看板顯示牌向需求區和供應區的操作人員顯示有關物料可用性的清晰資訊,同時也顯示所有周轉使用料箱的狀態。例如,滿的料箱用綠色表示,空的料箱用紅色表示。操作人員可以在電子看板上更改料箱的狀態,而不需要再用條碼技術。可以啟用看板編號來觸發補充料箱的操作。
(4) 以看板進行的工廠無紙管理:
電子看板提供了控制看板生產過程的全部必要資訊。操作人員只要點擊滑鼠就可以從看板得知有關資料去監控工廠物料的補充。例如,可以用看板監控每一個料箱,可以指定某個料箱需要補充,還可以用看板更改料箱的狀態。看板是一種控制分配和追查責任到工廠的工具。如果使用看板,就不再需要看板卡片或任何紙張檔。與使用列印的工廠文件檔相比,使用看板可以更靈活和迅速地回饋客戶需求和生產過程中的不斷變化。也可以在一張製造單元或看板生產線上直接使用電子看板。
(5) 看板控制周期:
需求區和供應區的關系是由控制周期定義的。控制周期是用來規定庫存補充策略;控制重復使用料箱的數量、看板列印以及交貨地址等等。控制周期也包括所有補充看板料箱所需的資料。當一個料箱的狀態改為“空箱”時,控制周期觸發看板信號。根據供應端和庫存補充策略,列印出一張看板卡(卡片)或一個電子資訊交送給外部供應商。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