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不養女兒,會有人替你養!”
養孩子,到底是窮養還是富養呢?有人可能認為窮孩子能夠“早當家”,但也有人認為孩子還是要富養一些,不然很容易落入他人的“甜蜜陷阱”之中。
在2025年4月,一位女學生就想購買一套200元的護膚品,并且還向母親承諾會兼職還款,可面對這一個“小要求”,她的母親卻認為女孩存在攀比心理,甚至還在社交平臺中感嘆“現在的女孩真不好養!”
那么,這到底是母親“窮樣”方式?還是女孩存在攀比心理呢?
原生家庭“窮養”的傷痕
“窮養”這個想法,可能很多家庭都會認可,覺得能讓孩子學會省錢,明白東西來之不易要珍惜,但如果方法不對的話,“窮養”就可能變味了。
畢竟它不但不能讓孩子變得更好,反而會在物質上和精神上傷害他們,甚至讓他們對錢、對價值、對人際交往產生錯誤的看法。
隨著時代的變化,學生們的需求也提高了很多,而且對于女孩子來說,護膚化妝可謂是很平常的一件事情,可她卻因為家庭原因,導致糾結了大半個月后,才鼓起勇氣向母親“祈求”購買這套200元的護膚品。
可她的母親卻覺得200元買護膚品太“奢侈”了,不僅沒有明白女兒的想法和需求,甚至還認為女兒存在“攀比”心理,哪怕女兒苦苦哀求,以及事后承諾會兼職還錢,可仍然沒能打動母親的心。
而且還有除了這起事件之外,在2023年3月,一名28歲女子因父母掌控其全部收入,在商場為購買200元鞋子崩潰下跪,嘶喊“我的腳就如此廉價嗎?”
甚至根據網友的分享,自己在高考之后,本來計劃用母親承諾的300元與朋友聚會,可是等她找到母親兌現承諾時,母親卻告訴她家里只有200元,不僅多次強調“父母無能”,更是通過花唄的方式向孩子轉賬了100元。
這對于孩子來說,就會陷入“享受即罪惡”的愧疚漩渦,畢竟自己都答應好同學們了,如果要是失約的話,那以后還怎么跟朋友相處呢?而且自己要是出去玩的話,那本來家里就沒錢了,自己還這樣“鋪張浪費”。
“哭窮式教育”的心理代價
對于這樣的例子其實還有很多很多,針對于這樣的情況,心理學家李雪指出,這種教育模式讓孩子將家庭貧困歸咎于自身,形成“我不配擁有”的潛意識,進而影響其成年后的消費觀與人際關系。
畢竟如果父母在經濟上對孩子過于苛刻,不僅會讓孩子在花錢方面產生不健康的觀念,還可能對他們的人格健全和正確價值觀的形成帶來負面影響。
這種不恰當的“窮養”方式,甚至可能會影響到他們長大后與愛人、朋友相處的模式,讓親密關系出現問題。
而且要是反復強調“吃苦教育”,就很容易導致孩子成年后,會產生報復性補償行為,甚至還可能會過分看重物質條件,或者因為害怕被評價而變得小心翼翼,不敢追求自己真正喜歡的人和生活。
所以這種“窮養”方式的影響深遠,不只在于個人生活層面,還會波及人際交往,人與人的相處變得困難,更重要的是,它可能嚴重破壞親密關系,使得雙方難以建立信任和親近感,甚至導致關系破裂,產生不必要的矛盾和隔閡。
尤其是根據一份數據調查發現,在2025年,大學生月均生活費已達1500-2000元,但仍有父母刻意壓低標準以“磨練意志”,卻忽視物價上漲與社交成本的現實。
這時候很多網友就認為:“窮養不是讓孩子穿補丁衣服,而是教會她在資源有限時如何智慧抉擇?!?/strong>
畢竟現在的時代變了,像“打孩子才能讓他聽話”、“只有吃苦才能成功”這些老舊的想法,就應該丟掉。
現在要提倡的是尊重孩子、理解孩子、多鼓勵孩子,這樣才能讓他們發揮出自己的才能,在充滿愛和尊重的環境里健康地長大,才能讓他們真正地成為更好的人。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