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上從來都沒有銳利無比的矛,也沒有堅不可摧的盾,這是中國人自古以來就明白的道理。然而,唯有在矛和盾這兩個方面都達到較高的水平,才能讓自己在攻防兩端都實現持續發展和提高。如今看來,解放軍火箭軍部隊的一票國產“東風”系列彈道導彈,讓我們擁有了無可爭議的“具備世界一流水平”的“矛”。那在“盾”的領域,國內自然也不會有所忽視。
美媒相關報道頁面的機翻
據美國媒體報道,公開資料顯示,解放軍在西部戈壁進行了一次實彈測試,由火箭軍部隊在極短時間內密集發射了多達16枚彈道導彈。不過,此次實彈測試的目的不是為了演練彈道導彈的精確打擊能力,而是在配合中國新一代雙波段雷達系統的抗飽和攻擊能力測試
火箭軍部隊齊射彈道導彈
據悉,該雷達可在S波段和X波段上工作,在測試中的表現十分理想。其準確探測到了所有導彈,并根據飛行彈道預判到了每枚導彈的落點。不僅如此,這款雷達還對導彈分導彈頭釋放出的真彈頭和誘餌彈頭進行了精準識別,共分辨出31個誘餌彈頭和無需攔截的彈頭,以及7個高威脅彈頭
火箭軍部隊發射導彈
很顯然,如果相關報道的內容較為準確,那基本上可以確認的是,中國在彈道導彈反導攔截領域實現了一次新的突破。要知道,對抗彈道導彈飽和式打擊,一直都是擺在全球各軍事強國面前的一道難題。畢竟,面對末端突防速度可輕松突破5倍音速大關的彈道導彈,光是成功攔截1枚,就已經是個頗為不易的事情了。若是同時對抗數枚、甚至是兩位數的彈道導彈,難度之高可想而知
美軍和以色列軍隊發射的反導攔截彈
就以發生在去年10月的伊朗彈道導彈打擊以色列一事為例,面對伊朗發射的大量彈道導彈,雖然以色列和美國把“薩德”、“愛國者”PAC-3、“大衛投石索”和“箭-3”等反導攔截系統全用上了,可謂是“精銳盡出”,但依舊沒能阻止伊朗導彈的打擊。有多達30枚彈道導彈命中了以色列空軍最重要的基地之一,即內瓦蒂姆空軍基地
美軍和以色列軍隊展開反導作戰
究其原因,在高強度的飽和打擊下,這些反導攔截系統的雷達很難在短時間內測算出所有來襲導彈的彈道和落點,以及難以分清每個導彈戰斗部的威脅程度。如此一來,就出現了部分反導攔截彈對某1枚彈道導彈戰斗部的“過盛攔截”,也就是可能有4~5發攔截彈被分配到去攔截1枚彈道導彈戰斗部,而另外的一些彈道導彈卻沒迎來攔截彈的“招呼”,從而成了漏網之魚并成功命中目標。
以色列“箭-3”反導攔截系統
而在解放軍的此次實彈測試中,我們不難發現一點,那就是國內在反導攔截系統的雷達技術方面所采取的思路,與美國截然不同。在伊朗導彈打擊事件中,美國和以色列的思路是盡可能多地堆砌各類反導攔截系統,試圖“以多打多”,結果就出現了反導攔截火力通道分配不合理的問題。而在中國這里,我們則在嘗試提升單一雷達系統的性能,讓一款雙波段雷達系統同時具備遠程探測、跟蹤、彈道解算、落點預判、真彈頭和誘餌彈頭區分,以及對來襲戰斗部的威脅程度進行評估等能力
以色列“大衛投石索”反導攔截系統
如果將上述能力整合到一款雷達之中,就能在很大程度上避免不同型號反導系統協調作戰不暢、特別是火力通道分配效果不佳的問題。如此一來,明顯是在吸引反導攔截火力和消耗攔截彈的誘餌彈頭,以及落點威脅程度不大的來襲彈頭,完全可以被放過。我們的反導攔截彈將可根據雷達給出的威脅程度,對高價值來襲彈頭依次進行“雨露均沾”式的攔截,大大提升攔截效率和成功率。
海上反導也很重要
進一步來想,倘若這款名稱和型號尚且不明的雙波段雷達系統,確實經受住了測試和考驗,那在讓其撐起中國國土防御重任的同時,或許國內還應開發相應的艦載型號,發展出具備海上攔截彈道導彈能力的水面艦艇。這是為了將反導攔截戰線盡可能地前推,增加反導攔截作戰的戰略縱深,意義非同小可
火箭軍發射導彈
最后要說的是,能一次發射16枚彈道導彈實彈來測試雷達,解放軍儼然到了“壕”無人性的程度。能做到這一點的國家,在全球范圍內又能數出來幾個呢?想必各位的心中都有答案了吧。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