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樣是實控人套現,有的,每賣一股都備受關注,而有的,都快賣完了,大家還不知不覺。
就像上市公司塞力醫療的實控人溫偉,如果只看其個人直接持股,上市以來一股未賣,給人一種與上市公司共存亡的感覺。
然而,這種感覺只是錯覺,近日,隨著證監會的消息傳來,大家才認清了現實。
4月1日愚人節,塞力醫療收到了兩份“慰問”,一份是警告、罰款,一份是責令改正,但這不是惡作劇,而是證監會的處罰通告。
根據通告,賽力醫療有兩大罪狀。
第一,塞力醫療未及時披露實控人及關聯方占用資金、“0元”出售孫公司股權等重大事件,所謂好事不背人,背人沒好事,其中的小九九值得品味。
第二,塞力醫療從募集資金中挪了4.68億出來周轉,但現在還不上了,募集資金是專款專用,該投項目的錢拿去干別的了,這多少有點欺詐發行之嫌。
實際上,塞力醫療收到的證監會“慰問”還不止這一次。
2024年9月,塞力醫療因回購的股份到期未及時注銷被證監會警告,說好回購注銷,回購了卻遲遲放著不動,恐怕不只是簡單的忘了吧。
根據歷史經驗,但凡不守規矩的上市公司,經營問題都一大堆,而不守規矩的實控人,大多都是“套現小王子”。
于是,當大家在證監會的提點下棒把目光聚焦到溫偉一家身上時才驚然發現,他們已提走7.2億。
塞力醫療目前總市值也才21億,他們相當于已賣掉了1/3個塞力醫療。
A股有一種上市公司被稱為“套現型”,它們的統一特征是,公司業績上市即變臉,公司實控人解禁就逃離。
如果按照這個特征比對,塞力醫療不能劃入這個類型,不過,或許可以叫“邊打邊撤”型。
塞力醫療上市于2016年,IPO之后打過幾年漂亮仗,2016-2019年走出了一波欣欣向榮的形勢,營收、利潤逐年大幅增長。
可惜,沒繃住,2019年巔峰之后,2020年就開始顯出疲態,然后2021年陷入虧損后,就一路連續虧損,直到現在。
實控人溫偉一家也就是從2021年開始悄然減持的,邊打邊撤有掩護,每次減持的動作也不大,所以大家一直也沒怎么察覺。
如今猛然一看,都快賣完了,溫偉一家IPO前的持股比例高達61%,現在只剩16%了。
塞力醫療的核心創始人是溫偉,但還有兩個哥哥做幫手,分別是大哥溫東、二哥溫小明,算是三兄弟共同創業。
溫偉是醫學科班出生,畢業于天津醫科大學,學的是醫學檢驗,畢業后就進入了一家叫富華生物制藥的對口公司。
對口指的是專業對口,富華生物制藥的主營業務中就有診斷試劑,正是溫偉所學,也是最擅長的方向。
溫偉加入富華生物是1991年,那時正值改革開放后中國醫藥行業向市場化轉型的大好時期,如果用現在的話來說,就相當于站在了風口上。
在富華生物干了幾年,溫偉攢下了一些錢,也攢下了一些行業資源,然后到了90年代末,單獨創業的契機出現了。
首先是政策環境,1998年,國企改革浪潮襲來,大批國有醫藥企業搖身一變成了民營,同時,國家還大力鼓勵民營資本進入醫藥領域。
其次是行業機遇,彼時中國醫療體系開始從“以治療為中心”向“預防+診斷+治療”轉型,體外診斷的市場需求倍增。
再次是地域優勢,溫偉是天津人,天津是公認的北方醫藥重鎮,有供應鏈基礎,也有科研人才儲備,還有地方政策支持。
正是在這樣的背景下,溫偉1998年辭職下海,兩個哥哥也跟著入了伙,三兄弟一起跨入了體外診斷行業。
體外診斷,西方醫學里叫IVD,簡單點說就是抽取人體樣本做檢測,看你有沒有病,或者有沒有某種免疫能力。
比如,醫院的抽血化驗,尿檢和便檢,以及疫情期間每個人都經歷過的捅鼻孔、捅喉嚨,這些都屬于體外診斷。
體外診斷需要兩樣關鍵的東西。
第一是檢測設備,也就是用來分析所提取樣本的機器。
第二是診斷試劑及耗材,診斷試劑就是檢測的時候需要用到的化學物質,耗材就是從采集到檢測的整個過程中需要用到的一切材料。
這兩樣東西,核心當然是檢測設備,就像汽車和汽油一樣,你買的什么車,直接決定了你是加92、95還是98。
上個世紀末,我國體外診斷設備以進口為主,國產化率不足30%,醫院買的都是進口設備,當然也就要用進口診斷試劑。
國外廠商在中國賣東西自然需要代理商,這也就是溫偉家族生意的起點,從代理銷售西門子、BE等廠商的IVD產品開始。
其實,不只是那時候靠代理,即使現在,代理的比重仍然很大,2023年報中,塞力醫療是這么說的:
“通過戰略合作及代理等方式與國內外1800余家IVD生產廠商保持長期良好的合作關系,同時也能為客戶提供部分自研、自產的診斷產品。”
當然,代理生意也是很賺錢的,尤其是代理進口醫藥產品,就像重慶智飛生物,靠著美國巨頭默沙東獨家代理的身份賺了很多錢。
而溫偉兄弟也正是靠著代理模式一步步發展壯大,并于2004年與法國BMT合資設立了現在的塞力醫療。
為啥與法國公司合資,有技術需求的原因,法國BMT正是以自身的專有技術出資。
不過,與法國公司的合作只持續了6年,2010年,法國BMT就退出了,而且是一分錢都沒要,免費把股權送給了溫偉兄弟。
而2010年,又迎來一個業務機會,隨著醫療反腐加劇,醫院耗材管理趨向透明化,一種叫SPD的供應鏈管理模式誕生。
SPD,簡單點說就是一套醫用耗材的供應鏈管理系統,涉及到耗材,自然與溫偉兄弟原來的體外診斷業務有一定的協同性。
于是,在這樣的“雙驅動”模式下,塞力醫療走上了發展的快通道,一年上一個新臺階,并于2016年成功登陸A股。
如前所述,上市之后的塞力醫療又繼續狂奔了4年,達到了2019年的巔峰,但沒有人會一直好運,2020年的疫情把塞力醫療推到了下坡路。
也許有人會說,疫情期間不正是體外診斷賺錢的黃金時間嗎?
固然,疫情期間讓很多體外診斷企業都賺了錢,但對于塞力醫療來說,卻是噩夢,國內體外診斷行業的整體大發展,很快抵消了塞力醫療多年積累的技術和資源優勢。
一下子冒出了一大批競爭對手,僧多粥少,自然就沒那么好賺錢了。
而2021年開始實施的DRG/DIP付費改革,又給了塞力醫療重重一擊。
DRG/DIP是啥,舉個簡單的例子,比如你感冒了去醫院,理論上來說,醫生可以讓你做很多檢查,你可能覺得花了很多冤枉錢,但對于醫院來說都是合理操作。
不過,實施DRG/DIP付費之后就不行了,國家規定了治感冒的常規檢查和治療費用標準,醫生想多開就沒辦法了。
醫生開得少了,醫院的消耗需求也就少了,集采量也就少了,讓原本就僧多粥少的狀態進一步雪上加霜。
于是,2021年開始,塞力醫療就一虧不起。
春江水暖鴨先知,溫偉兄弟也就開始了“邊打邊撤”的減持,節奏把握得很穩,2021年套現了2.88億,2022年套現了2.56億,2023年套現了1.81億。
就這樣,三兄弟在不知不覺中就提走了7.2億。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