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當前大數據廣泛運用時,AI引擎搜索橫空出世,突破了不少交流界限,跨行業也能迅速獲取相關的線索與信息,資源廣,費時少,極大地提高了工作效率。在此技術運用中,DeepSeek可以不用打字,拍照即可以搜索問答,是學習與辦公的好助手;百度也有其特點:它長于智能寫作,具有畫圖修圖功能和閱讀與快速總結文檔的功能。它的覆蓋面、多模態搜索體驗,使用戶迅捷獲取更全面、更準確的信息,讓人刮目相看。雖然有專家認為Transfomer才是智能搜索LLM(大語言模型)領域的鼻祖,但DeepSeek才幾年時間便成了這個領域的主力軍,除它之外還有必應(Bing)、ChatGpt等搜索引擎也得到部分用戶的重視。用雨后春筍來形容智能搜索毫不夸張。
然而,我們辯證地分析AI智能搜索便能發現它猶如雙刃劍,一方面它給社會各階層帶來了極大的便利,另一方面它帶來的一些弊端讓人們憂慮。弊端之一使部分人產生了依賴性。現在不少單位用AI完成工作報告、信息整理或者寫作文件,已經成為一種時尚與程式化的操作;弊端之二是對學術性活動產生沖擊。一些希望走捷徑、抄近道取得成果者以AI寫作論文。由于AI寫作的基本來源依賴已有信息,無論是書籍、報紙或者網上發布的現成品都屬于它的資源,所以張三、李四如果同時寫作相同內容的文章,往往因取材途徑相同而導致結果大同小異。如此寫作學術文章無疑是學術研究的大忌。因此,以AI形式用于藝術作品評論極易程式化、效果趨于雷同,這樣不利于批評的獨立思考與發揮個性,于批評者和被評論者都無益可言。
如何保持藝術批評的基本原則,理性、客觀地對作品進行審美判斷?是藝術理論與批評界必須關注的現實問題。筆者認為理智地使用AI智能搜索,注重充分發揮人的文化潛力與審美修養,直面作品現實,重獨立分析作品形態鏡像,是避免AI智能搜索弊端的正確選擇。讓AI的所長得以運用,而不改變應該秉持的批評原則與審美判斷。
文化傳播的批評意義是作品審美意義顯現重要環節。作品在整個傳播過程中,經過作者——作品——讀者這樣一個藝術生產鏈,展現其審美價值與社會性。關注AI流行背景下的利與弊,使人們在各種文化藝術的傳播中更自主、理性地欣賞不同藝術作品,是當前美育工作最現實的課題。在審美批評與AI人工智能這個領域的隱性博弈中,我們相信AI引擎搜索所扮演的主要是搜索與歸納,而人類廣闊而豐富的審美感受、自主評判能力,仍然能保持為藝術創造與批評的主流!
(作者系湖南第一師范學院美術與設計學院教授,俄羅斯符拉迪沃斯托克國立大學客座教授、博導)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