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仗打完了,敵人也撤了,誰能想到這時候還出大事?1979年對越反擊戰尾聲,448團原本打得順風順水,回撤路上卻翻了車——一整連官兵集體被俘。
是戰術判斷失誤?是領導指揮混亂?還是精神防線先垮了?今天,就回憶一下這段塵封的往事。
放著大路不走,非拐進死胡同
1979年3月11日晚上,廣西龍州水口關,第50軍150師448團,正準備從班英地區撤回國內。
戰事已近尾聲,按照廣州軍區指示,他們只需經復和返回高平,再沿3號公路原路撤退,任務就算圓滿完成。
但一場意外的“指令爭執”,卻改變了這支部隊的命運。150師師長劉同聲堅持走公路撤回,干干凈凈回家。
可駐該師的50軍工作組認為:戰事打得不夠“精彩”,讓448團“順道清剿”一下殘敵,多練練兵,能順手撈點越軍倉庫物資也不錯——多點兒戰功,部隊回去臉上也能增光。
于是決定不按大路走,強行命令448團改走121師曾穿插的山間小道,班英往北繞行那嘎、天峰嶺等地,穿林過澗自行回撤。
這條路線曾因地形復雜、伏擊密集被稱作“死谷”,完全不是有利的作戰條件。而在此之前121師當初走時傷亡慘重,未曾回頭。
盡管既不符合常識,也有前車之鑒,但工作組還是堅持自己的看法。無奈之下,師部只能服從命令。
接到上級指示后,448團立刻下達命令:二營為第一梯隊打頭陣,團部帶領一營、三營為第二梯隊隨后跟進,另由副參謀長付培德帶1連、8連組成穿插分隊,沿西側小路佯攻。
3月12日上午9點左右,第一梯隊剛進那嘎村附近的山谷開闊地,槍聲驟響——越軍早已埋伏完畢。
交叉火力自山腰密林中噴涌而下,雨點般的子彈打在水田和稻埂上,炸開大團泥水。短短數小時內,二營被死死壓在山溝中,團前指失去指揮功能,副團長胡慶忠戰死。
這還沒完,更可怕的是后續部隊接連受阻,通訊中斷,團指不得不下令穿插、二梯隊與前方同步突圍。
如此一來,三股部隊、三段山路,最終走向了三種命運。整支團隊被切割成碎片,在密林山谷間逐個接敵。
敵明我暗、敵上我下、敵伏我行——三重劣勢,已為448團“預訂”了劫難大禮。此刻,已經充分說明了當時師部與工作組的路線之爭到底孰對孰錯了。
但事已至此,埋怨已經無濟于事。官兵們只能拼盡全力,打出去!
這連隊不是突圍,是集體繳械
3月14日傍晚,在班英以北、郭幫村西側,一座不起眼的小山頭上,1連54人、炊事班人員、后勤人員,以及1炮連、機槍連、8連二排等殘部,組成了一個臨時聯合防御小組。
帶隊的是1連連長李和平和指導員馮增敏。他們早已被敵人重重包圍,地圖殘缺、糧彈全無、水源斷絕,唯一的通訊器材也早已丟失。
天剛亮,云霧散去,四周敵情盡現。他們所在的山頭四周比這座山還高,全是越軍和民兵武裝。對講機、喊話器、勸降傳單同時上山,越軍明晃晃地喊話:“不投降,就全滅。”
這時候,官兵們又累又餓,還沒有武器了。眼看著越軍在準備新的攻勢,接下來怎么辦?是繼續堅持下去還是想辦法突圍,亦或者,那個誰都不愿意說出去的詞?
支委會上,馮增敏最先發言:“再打下去就是全滅,撤不了,也聯系不到團部。”是的,他想要繳槍投降。
連長起初堅持要打,但他也知道繼續下去除了死亡還是犧牲。看著剩下的連傷員帶后勤的百十口人,最終選擇了“聽黨支部書記意見”。
因此,支委會得出的結論是:全連投降。聽說了這個消息之后,部分戰士情緒很激動,不愿服從,表示要突圍。
在離開國境線之前,他們都是對著國旗、對著軍旗發過誓的,要“殺敵報國”。他們的字典里,從來沒有想過投降兩個字。
但支委會已經決定了,任何反對意見都是無效的。有一個排長堅持帶人突圍,被當場捆綁。
3月14日17時,全連官兵統一行動,依次下山繳械。共計被俘官兵219人,成建制被越軍俘獲。
此次戰斗中,448團被俘人員除了1連全體、2營指揮組,還有團副參謀長及部分戰士。
越方將這一事件大肆宣傳,拍攝宣傳照、在“越南之聲”電臺播報“戰俘電臺”,要求他們“給家人報平安”,并試圖動搖我軍士氣。
而中國方面,為維護整體士氣和戰場紀律,并未公布此事。戰后,指導員被判刑10年,連長被判刑6年。
他們成為我軍歷史上極為罕見的“整建制投降案例”。
同一個戰場,有人投降,有人爬了9天才回國
就在這群人下山繳械的同時,同屬448團的1營機槍連給養員肖家喜,正拖著一條中彈的腿,在越南山林中孤身穿行。
在突圍過程中,他與大部隊失散,被追擊越軍打中臀部。為了引開敵人,他忍痛向相反方向奔逃,藏入一處山洞。等天亮后才發現,傷口已嚴重化膿,鮮血浸濕褲子。
之后的8個晝夜,他憑借望北斗星辨方向、靠啃樹皮野草充饑,忍痛穿越敵后,最終爬回國境線。
當他被接應部隊發現時,人瘦如柴、傷口生蛆、脫水嚴重,但仍背著那支他始終沒放下的半自動步槍。
他嘴里含著一撮魚腥草,用于止痛。中央軍委授予他“鋼鐵戰士”稱號,所在部隊為他記一等功。
與肖家喜一樣,還有2營8連副連長王立新與班長耿軍。當越軍勸降時,他們組織戰士強攻敵陣。
王立新投出最后一枚手榴彈,沖進越軍陣地同歸于盡;耿軍縱身跳下山崖。兩人事后被追認為烈士,并記一等功。
在同一場撤退戰斗中,有人組織突圍不成選擇投降,有人寧死不屈拒絕投降,有人獨行千里傷痕累累歸來。
這一戰,448團三條戰線,三種結局,三種態度,寫盡了戰爭中的人性浮沉,也寫盡了對軍紀、忠誠和血性的終極拷問。
但對身處絕境之中的戰士來說,只要他們事后沒有做出不利于國家和人民的事情,也不必過于苛責。
參考資料:
薛將軍精解《孫子兵法》.中信出版社.2019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