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盛的一份有關于樓市的研究報告中現顯示,中國房價才剛剛下跌了一半。
更嚇人的是,他們竟然預測要到2027年,市場才會觸底反彈。
這語言一出來,把朋友圈的人嚇壞了,大家都擔心市場正如他所言,是不是要"涼涼"了?
后來我們查了一下,這份報告上赫然寫著一句話:Our derived measure of China realhouse prices has only declined by half as muchas the US did during the 2006-12 downturn。
翻譯過來就是:
中國的實際房價跌幅,僅僅是美國2006-2012年的一半。
至于他說預測的中國房價還要跌的說法,其實也是參考的日本經驗,也就是說,高盛并沒有直接預測中國的房價會像日本那樣長期下跌。
他的這個預言一出來,很多人就有不同的看法,有網友表示,高盛一直都看空中國經濟,畢竟是美國的公司。
還有人說,高盛也不是第一次配合美方政客唱衰我們,哪次準過?
不過,也有網友表示了不同的觀點,
網友@腦補的星辰說:
“高盛看空樓市,其實這也是經濟規律的自然結果。
多年來,人為的炒作房價,漲幅已經脫離了普通大眾的實際收入,年輕人靠背負30年的房貸來維持高房價,嚴重透支了未來30年后的收益。
而隨著人口結構的失衡,老齡化加劇,人口紅利消失,房價下降也是常理之中。畢竟大量的空置房和存量房,也需要蠻長一段時間消化。只是靠幾百個措施難以改變下降趨勢,只有實實在在的提高收入,降低醫療支出,降低教育成本,才能支撐價格穩定,而不是一味的收割百姓。”
那么,究竟房價下跌的真相是什么?未來房價又該何去何從呢?咱們來深入捋一捋。
.01
為什么中國房價不像美國次貸危機那樣暴跌
關于2008年美國爆發的次貸危機,想必很多人都知道,當年這個危機不僅引發了美國銀行破產,甚至美國房價也出現了暴跌。
為了救市,美聯儲瘋狂撒錢,讓全球也跟著承擔了代價。咱們也不例外。
結果,美國經濟只蕭條了一年多時間,就又回到了原來的軌道。
后來,由美國經濟學家得出了一個經驗,一旦有問題,往死里救,不要干什么叢林法則。
我們為啥沒有走他們的路線,搞他們那條套路?
說白了,中國樓市和美國樓市完全不同,在應對房地產泡沫這個事上,我們有屬于自己的策略。
我們這期間,一直都在守住底線——保交樓。意味著,政府不會讓房價暴跌,更不會讓其引發系統性風險。
.02
中國房地產有哪些不同
一直以來,中國的房地產不單單只是居住屬性,更多的還是投資屬性。在這一點方面,我們和美國有很大的不同。
中國的老百姓負債規模當中,70%以上都投入到房子上面。而美國美國老百姓的錢,大部分都投到了股市里。
所以這也是為啥,中國的基建能夠冠絕全球,而美國則是企業冠絕全球。
.03
城市化進程的不均衡
98年房改至今,我國的城鎮化率已經接近65%,你80%的城鎮化結束,還有近10%左右的距離。
換句話來說,走到盡頭,也就只有1.5億人左右城鎮化
這些人進入大城市的概率比較大,比如聚集于長三角,珠三角等大的都市圈內。
換句話來說,對于一線級強省會城市,只要房價跌到一定的程度,就會有人進去抄底。
但是對于三四線以及小縣城來說,未來的價格可能就像股票一樣,持續陰跌,像樣的反彈,以后就幾乎很難看到了。
整體來看,房價是處于下降趨勢的,但是不同區域的房價同樣也呈現著不同的走勢。
所以未來的房價走勢大概率會以時間換空間的方式,產業經濟單一,人口外流的地方價格表面上看著平和,但是出手比較。
說白了,到那個時候,可能很多房子就會像股票一樣,沒有成交,表面看來價格就會保持相對穩定。但是實際上,跌幅大概率不會在數據上反映出來。
.04
普通人如何應對?
未來房價,普通大眾記住三句話:
①一線核心區:北京三環內、上海陸家嘴就像限量版球鞋,還會升值
②三四線城市:像過季衣服,可能打三折都難賣
③郊區房:相當于超市臨期食品,買來住可以,投資血虧
另外,專家提醒:現在買房記住3條保命法則!
①現金為王:現在接盤=跳火坑,留著錢等機會
②換房避開三大雷區:郊區房、天價學區房、新開發區
③買新房可以等:等現房政策落地,只選靠譜的開發商
最后來總結一句話:
中國的房價才跌一半而已。這句話背后,不僅是對房價走勢的預測,更是對人們生活、社會變遷的深刻反映。
我們更需要做的,不是盲目跟風,而是理性看待,只有這樣,才能在變化中找到屬于自己的機會。
(文中圖片來源于網絡,侵刪)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