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彌問五臺山弘愿老禪師:貪嗔癡慢疑,是人生五毒,自負的人,也是傲慢的人,人為什么會傲慢,傲慢又是一種什么心?怎樣去除傲慢之心?
弘愿老禪師說,自負之人必有傲慢之心,自負實為“慢”毒之根,是人性深層之執(zhí)念。其本質(zhì)非自信,乃自卑之反面投射,是自我認知的扭曲與執(zhí)取。要從其根源、表現(xiàn)及對治三方面解決。
傲慢的本質(zhì),是自卑的補償,是自卑的假面與自我執(zhí)取。自負傲慢的人,常以高傲姿態(tài)掩飾內(nèi)心的脆弱,如《傲慢與偏見》中達西先生以冷漠掩飾不安。心理學認為,當人無法接納真實自我時,會通過夸大優(yōu)越感掩蓋自卑,形成“虛假自我”。佛教則指出,此乃“慢心”作祟——執(zhí)取自我為高,輕視他者為低,本質(zhì)是“我執(zhí)”的延伸。
自負傲慢的人,也是認知偏差的固化。自負者往往陷入“鄧寧-克魯格效應”,高估能力而忽視局限。如家庭教育中過度夸贊的孩子,易將“被愛”等同于“優(yōu)秀”,形成扭曲的自我評價體系。佛教強調(diào),此為“無明”遮蔽慧眼,誤將無常的境遇與短暫的能力視為恒常真實。
看看自負傲慢的人是如何表現(xiàn)的:內(nèi)外失衡的惡性循環(huán)。
對外:攻擊性與疏離感。自負傲慢者常以貶低他人抬高自我為樂,如職場中否定同事貢獻、社交中輕視不同觀點。其行為模式表現(xiàn)為“唯我獨尊”,拒絕合作與傾聽,最終陷入孤立。
對內(nèi):焦慮與虛無感。傲慢的人表面強勢,實為對自我價值的深層懷疑。如《心理學與健康》所述,傲慢者需不斷通過外界認可填補內(nèi)心空洞,一旦受挫則易崩潰。佛教視此為“三毒”之果——貪求贊美、嗔恨批評、癡迷虛妄自我。
對治自負傲慢之道:需要破除我執(zhí)的三重修行。
覺察與接納:照見本心。觀照起心動念:當生起優(yōu)越感時,立即反問:“此念從何而來?是否基于事實?”如圣嚴法師所言,需以“是不是由我來做都好”的豁達心境消解比較心。
接納真實自我:承認能力局限,如《中觀寶鬘(mán)論》所言:“諸佛之色身,由福資所成”,將成就歸因于因緣而非自我。
謙遜與利他:轉(zhuǎn)化能量。培養(yǎng)恭敬心:通過禮拜、隨喜他人功德,如佛教“禮佛拜懺”之法,以行動降伏傲慢。踐行同理心:設(shè)身處地理解他人,如《心理與健康》建議“多問‘你覺得如何’”,打破自我中心思維。
智慧與精進:破除無明。學習與反思:持續(xù)擴展認知邊界,如希律心理強調(diào)“不斷學習以認識局限性”,佛教則倡導“聞思修”結(jié)合,以正見修正認知。以慢為鏡:將傲慢視為修行契機,如慈成法師所言:“傲慢心是修行的大敵,卻也是開悟的種子”。通過禪修培養(yǎng)平等心,逐步消融分別對待。
自負傲慢如浮云蔽日,遮蔽本具清凈心。去除之道,非壓抑或?qū)梗谟X察中轉(zhuǎn)化——以謙遜為舟,以慈悲為舵,終將駛向自在彼岸。
弘愿老禪師末了強調(diào):“觀慢心非自信,真信自性本具足;傲慢非強大,實為脆弱之外衣。”
天天念能量偈,稽首頂禮至尊諸圣為眾生祈福:南無阿祖太上老君!阿彌陀佛!六時吉祥!阿觀自在,日日好日!行善積德,越來越好!南無阿彌陀佛,一切變得越來越好!但愿一切如你所愿!摩訶般若波羅蜜多!阿觀自在,菩提薩婆訶!阿觀自在,南無觀音觀自在菩薩!南無觀音觀自在菩薩!………
(李松陽2025公歷0410《非常財富》第02872篇 阿彌聞道第1032期)
特別聲明:以上內(nèi)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nèi))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