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6日,習近平總書記在看望參加全國政協十四屆三次會議的民盟、民進、教育界委員,并參加聯組會時強調,新時代新征程,必須深刻把握中國式現代化對教育、科技、人才的需求,強化教育對科技和人才的支撐作用,進一步形成人才輩出、人盡其才、才盡其用的生動局面。財經類高校作為高等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承擔著為經濟社會發展輸送高質量財經人才的重要使命。近年來,中央財經大學聚焦國家戰略需求,明確新時代財經人才知識素養、專業技能和創新能力的新要求,以數字創新引領財經教育改革,為中國式現代化提供一流財經人才支撐。
重構人才培養體系
面對數字化轉型的浪潮,單一學科的知識供給模式已難以支撐復合型財經人才培養需求,要加快推動財經學科與其他學科的交叉融合。一方面,學科交叉的本質是知識生產方式的革新。學校通過開設跨學科的雙學士學位復合型人才培養項目,打破了知識傳授的學科壁壘,讓學生在技術工具與商業邏輯的碰撞中形成系統性思維,培養適應數字時代的復合型人才。另一方面,教學組織的協同創新是跨學科培養落地的關鍵。建設實體學術共同體能夠突破院系行政邊界,構建矩陣式教研網絡。例如,學校與北京航空航天大學聯合開辦的“金融科技+計算機科學與技術”以及與北京理工大學聯合開辦的“智能+保險”“智能+稅收”等跨學科培養項目,實現了跨校知識融合,構建了持續進化的教學知識庫。
當前,數字技術的快速發展對財經教育提出了雙重挑戰:既要滿足新興職業的技術需求,又要培養學生適應技術演進的核心素養。因此,產教融合成為必由之路。一方面,勞動力市場變革重構了人才需求。傳統財經職業的能力框架以財務核算、經濟分析等專業能力為核心,但在數字化轉型過程中,崗位能力模型正經歷三個維度的拓展,分別為技術工具使用能力成為基礎門檻、跨領域問題解決能力成為關鍵競爭力以及持續學習能力成為職業發展的核心動能。能力需求的重構要求財經教育要突破學科壁壘,構建“財經理論+數字技術+行業認知”的三元知識結構。另一方面,產教融合要建立供需精準對接機制。在戰略規劃層面,組建由高校、行業協會、領軍企業共同參與的專業建設委員會,動態調整培養方案。在課程開發層面,構建“理論模塊—技術工具—真實項目”的三階課程體系。其中,基礎理論教學側重經濟學原理與商業邏輯,技術工具訓練覆蓋數據分析、可視化呈現等實操技能,真實項目實踐則引入企業實際業務場景。在師資建設層面,實施“雙師型”教師培養計劃,選派教師赴企業參與數字化項目研發,并引進企業技術骨干擔任實踐導師。
構建智慧教育基座
數字技術創新要求財經教育體系要突破傳統教育要素的線性組合模式,轉向以數據流為紐帶、以智能技術為支撐的立體化架構,實現教學資源與校園管理維度的協同進化。在教學資源方面,場景化教學模式是新型架構的實踐載體。財經教育的新架構以“智慧教育”為核心,構建以數字技術為導向的實訓課程體系。在校園管理方面,數字化轉型推動教學管理從經驗驅動轉向數據驅動,實現規模化教育與個性化培養的有機統一。
數字技術在教育領域的應用,突破了傳統教育資源分配的物理約束與制度壁壘,為解決教育資源不均衡問題提供了新方案。一方面,數字技術的應用,使教育資源得以跨越地域限制,實現更廣泛的共享,讓更多學生能夠享受優質教育資源。另一方面,數字技術推動教學技術快速發展,大幅度提升教育基礎設施的可及性,降低了技術門檻,推動財經教育均衡發展。傳統教育信息化受制于硬件投入門檻,而數字技術的普及則縮小了教育數字鴻溝,使技術賦能的教育公平具備可持續的落地條件。
平衡全球視野與數據安全
財經人才培養要在開放包容與風險防范間建立動態平衡,構建融入全球網絡與維護數字主權的生態。一方面,全球化發展要求高校突破傳統國際化辦學的淺層模式,轉向深度整合全球教育資源的知識共同體建設。財經類高校要加強與世界知名財經高校合作,通過學生交換、聯合培養、雙學位項目等形式整合全球教育資源,構建“全球知識本地化”的轉化機制,在引進國際課程體系時嵌入中國金融市場改革實踐案例,培養兼具國際視野與本土認知的復合型人才。
另一方面,數據安全能力的培養需貫穿人才培養全周期。在技術訓練層面,財經課程有機融入數據加密、訪問控制、安全審計等基礎技能模塊。在法律教育維度,構建“國際規范—國內法規—行業標準”的多層合規知識框架,通過歐盟《通用數據保護條例》與《中華人民共和國數據安全法》的對比教學,使學生理解不同司法轄區的監管邏輯差異。
此外,全球化與安全性的協同發展需要創新教育治理機制。在校內層面,部署具備入侵檢測功能的教學管理系統,對跨國聯合科研中的敏感數據實施分類分級保護;在校際層面,組建高校數據安全聯盟,共享威脅情報與防護方案;在國際層面,參與制定全球教育數據流動標準,在開放合作中維護國家數據主權。這種防護體系的構建本身即構成重要的教育場景,學生在參與跨境學術協作時,既能體驗全球知識共享的效率優勢,又能實踐數據安全防護的規范操作,實現理論認知與實踐能力的同步提升。
(作者系北京市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研究中心特約研究員、中央財經大學教授)
《中國教育報》2025年04月09日 第05版
作者:何秀超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