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授權轉自:UXnext(ID:uxnext)
目前為止,人工智能將極大地影響品牌和設計的未來,這已不是什么秘密——這讓我們質疑我們如何才能繼續提供無可替代作為設計師的價值。
一些創意人士,例如 It's Nice That 的 Alif Ibrahim,建議使用它來自動執行調整大小、導出或無意識的像素推送等單調重復的任務。
IDP Direct 創意總監 Evelio 等人則將其視為構建更多精心策劃的情緒板并快速向客戶傳達品牌理念的一種方式。
作為一家品牌代理公司的創始人,我開始了一段旅程,探索人工智能如何改進我們的創造內容以及創造方式。
我做了什么
如果您不熟悉Midjourney,它是迄今為止 AI 圖像生成領域最突出的模型之一。
我對這個模型進行了實驗,看看它能為新品牌標識制作出怎樣獨特的圖形。
結果如下:
報告封面
網站
廣告
我是如何做到的
雖然這次練習更像是一次測試,但我從中學到了一些寶貴的見解。讓我們一起看看這個過程。
1. 定義圖形標準
定義風格時,首先確定并構建圖形應體現的獨特視覺特征或主題。
對于這個品牌,讓我們探索一種能夠捕捉3D 動量和明亮色彩混合理念的風格。
圖形靈感來自兩個方面:3D 動量和發光色彩混合
參考您在網上找到或親自捕捉到的現有靈感會很有幫助。將靈感匯編成桶將形成更清晰的參考框架,以后可用作 Midjourney 輸入。
在我們的案例中,我已經設計了logo和調色板。重要的是,新圖形緊密對齊并作為一個統一的系統協同工作。
將品牌資產提煉為抽象快照
通過抽象徽標和調色板的特征(如上所示),我們可以幫助引導 Midjourney 獲得更加符合品牌形象的效果。
我們將使用一組圖像輸入來在 Midjourney 中生成新圖像
現在我們已經確定了圖形靈感和品牌資產圖像,是時候將它們帶入 Midjourney 了。
2. 品牌融入
雖然我們大多數人都熟悉/imagine命令,但我個人認為在實現非常具體的視覺效果時它并不那么強大。
在我們的例子中,我們將使用/blend命令。
此命令將多幅圖像“混合”在一起,并在其間的某個位置生成一幅圖像。
在 Discord 消息框中輸入 /blend + (Return) 來激活混合命令
通過在 Discord 消息框中輸入 /blend +(返回) ,將出現上述 拖放模塊。
盡管 Midjourney 允許 一次混合最多 5 張圖片,但我建議堅持使用 2-3 張圖片,因為這樣可以提供更好的設計控制。
現在是游戲時間。讓我們將圖像輸入上傳到拖放模塊。以下是我探索過的一些不同組合:
混合和匹配我們的圖像輸入有助于我們縮小風格范圍
上面的某個結果似乎需要進一步細化。作為示例,我們將選擇重新混合此圖像結果:
我們將這張圖片與另一張圖片重新混合,希望結果更接近我們想要的效果:
將圖像與圖像輸入重新混合
好了。重復這個過程將有助于建立一個具有統一風格的圖像庫。
最后,我得到了以下結論:
品牌圖形風格
在此過程中,我還創造了一些其他有趣的風格:
3. 提升圖像質量
現在我們有了一系列滿意的圖形,我們將會把它們升級到比 Midjourney 允許的更高的分辨率。
對于升級,我推薦使用像BigJPG.com這樣的免費工具。
bigjpg.com
4. 后期編輯
MidJourney 并不完美。有時需要進一步編輯。無論是微調顏色還是構圖,我都會使用 Photoshop 進行最后的潤色。
如果您想繼續使用 Midjourney 文本提示進行編輯,Lars Nielsen 的提示指南對初學者來說是一個很好的參考。
小結
這項練習絕不會保證每個人都能獲得相同的結果。相反,它只是展示人工智能在設計中應用的一個例子。
設計師最終需要考慮如何有目的地使用人工智能。使用這項技術可以對簡化繁瑣的設計工作流程產生重大影響,當然也有可能損害我們的工作質量。
在科技浪潮奔涌向前的當下,人工智能正深刻重塑我們的生活與工作。人機之間的關系,也從簡單交互邁向深度協作。想知道如何在這一趨勢下把握體驗設計的新方向嗎?2025 年 10 月將在北京舉辦的 IXDC 國際體驗設計大會聚焦 “人機共生:人工智能時代人機協作新范式”,作為全球領先的用戶體驗創新盛會,它將匯聚前沿理念與實踐。一起來關注這場盛會,探索人機協作的無限可能。
文章轉載:UXnext,版權歸原作者所有
原文鏈接:https://mp.weixin.qq.com/s/4yQotyVCD9HLAakVkwTcsQ
版權聲明:“IXDC”所推送的文章,除非確實無法確認,我們都會注明作者和來源,本公眾號對轉載、分享的內容、陳述、觀點判斷保持中立,不對所包含內容的準確性、可靠性或完善性提供任何明或暗示的保證,僅供讀者參考。部分文章推送時未能與原作者取得聯系,若涉及內容或作品等版權問題,煩請原作者聯系我們,給出內容所在的網址并提供相關證明資料,我們會核查后立即更正或者刪除有關內容!本公眾號不承擔任何責任,并擁有對此聲明的最終解釋權。
聯系微信:18802086168
聯系電話:18802086168
編排 | 黃春燕
終審 | 蘇 菁
點這里,學習更多設計知識!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