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人潮涌動的吉林市琿春街與解放大路的交匯口西南側,高高聳立著聯通公司營業大樓。此樓建于上世紀九十年代末,據說是郵電和電信分家的產物,作為施工又快又好的標桿建筑,此樓的建設單位還曾受到過政府表彰。就在大廈下臨琿春街一側,現有一座鐵柵欄門橫在原電信綜合樓與聯通大廈之間。結合文獻、地圖及老照片所呈現的內容可知,柵欄門原本是一條胡同的東口,柵欄門北側曾建有一座地上二層小樓(有一層地下室),這里乃是吉林省公辦醫療的起點。
據成書于道光年間的《吉林外紀》記載,清乾隆二十年(1755年),在城北隅(1867年時吉林城才擴建成琵琶狀)興建了一座三義廟。所謂三義廟,指的是在桃園中結拜的劉備、關羽和張飛,三人之間的異姓兄弟情誼在中國傳統文化中被奉為忠義的典范,為三義立廟,旨在弘揚真摯情誼和忠誠守信的精神。
在吉林城,人民奉關羽為神,故而三義廟規模雖然不大,卻憑借關帝“神威”,影響深遠。怎奈清末民初,新風蕩漾,舊式廟祠竟因院內有甜水井一口而被改作壽山茶園、枕云軒、廣濟慈善會,到后來更被并為廣濟寺的前院。不過三義廟門前的胡同始終被命名為三義廟胡同,廟后的胡同則被命名為三義廟后胡同(解放后更名為新民胡同)。
清光緒末年(有1902年、1904年兩種說法),吉林名醫陳佐賓集資設立民辦醫院,收徒傳業,清光緒三十四年(1908年)七月,吉林巡撫朱家寶見此民辦醫院有較高聲望,遂收并之,在三義廟胡同東口路北建吉林官醫院。根據《吉林官醫院》章程可知,設立醫院以廣濟貧乏、保護健康為宗旨。醫院中“無論中西藥品,由病人備價請領,如實系貧乏,發給免費單,準其免繳”。同時,官醫院內還附設“醫學研究會”,培養醫學人才(《吉林中醫百年》記載1926年研究會改設“吉林醫學校”)。由上述記述可見官醫院具有強烈的惠民性。
結合1921年“吉林醫學研究會第四班”畢業照可知,當時的吉林官醫院為中式庭院建筑。《東北年鑒》記載1931年時,官醫院有職員二十六人,診治各種疾病,兼施種牛痘,經費由省政府撥給(另外《永吉縣志》記載常年經費吉大洋一萬六千元),每月施診三千余人。1932年9月,偽省公署正式接管了吉林官醫院,更名為“吉林省立醫院”,隨即取消了中醫,完全采用西醫治療。
雖未見明確記載,但老照片中出現的那座省立醫院二層洋樓,其建筑風格偏向于日式洋樓,因而推測為上世紀三十年代初所建。在老照片中,此建筑東側樓角呈“炮樓狀”,有長條窗,式樣頗為獨特;正門有臺階、雨搭,裝有歐式門燈;樓前有矮柵欄圍成的三角形小停車場(此樓為東北西南向,不與琿春街垂直,也不與三義廟胡同平行),停車場上有假山裝飾。
1934年,偽吉林省立醫院歸偽民生部直轄,醫院名稱也變更為偽滿“吉林國立醫院”,到了1940年,因重新歸偽吉林省公署管轄,醫院名稱又變更回偽滿“吉林省立醫院”。1941年底,因新診療大樓在蒙古旗胡同(今公安街,后改為南京街一側為正門)偽滿省立圖書館舊址(圖書館遷址通天街)建起,偽省立醫院遂由三義廟胡同遷出,舊址改為偽滿“吉林省立醫院城內分院”,但是僅為內、外科病房和護士、醫學生宿舍。
新中國成立后,三義廟胡同東口的偽省立醫院城內分院由郵電部門使用。1966年和1982年的航拍照片上,此建筑及門前三角形小廣場仍清晰可見。在《吉林市郵電志》的附圖中,此建筑只有“一線”身影藏在電信綜合樓畫面的最右處。很遺憾這張拍攝于1985年的照片所呈現的老建筑一角,卻是本人所見偽省立醫院城內分院的最后影像。
在1991年出版的《吉林中醫百年》中,僅有官醫院的文字描述,但并未記載此建筑是否仍舊存在。撰寫此文過程中,多方打聽,也沒有滿意結果,只知道被鐵柵欄門封閉起來的舊三義廟胡同東段,成為船營郵電局大院。當時的分揀車間就設在院內,每天會有郵遞員進出往來。只是沒有人在意那座日漸老去的二層洋樓,更沒有知道那座洋樓是吉林公辦醫療的起點。
對了,在聯通大廈拔地而起之前,船營郵電局大院里還設有一個“金工”車間,機器轟鳴和錘鑿鏗鏘常與對面船營十一小的朗朗讀書聲、河南街行人的喧嘩聲交相呼應……
本文為優雅的胡子原創文章,其他自媒體轉載須經作者同意
特別鳴謝李忠先生、賈大為先生、邴赫先生對本人撰寫此文給予的支持和鼓勵!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