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明天開始,做一個幸福的人”、“我只愿面朝大海,春暖花開”。
不管你是不是喜歡詩歌,上面的這兩句詩,你一定都耳熟能詳。
在很多影視劇和短視頻中,這樣的詩句被不斷引用,熱度可謂爆棚。然而很少有人知道,這兩句詩居然出自一位英年早逝的天才之手。
他10歲上初中,15歲便上了北京大學,在20歲時成為了大學老師,可謂驚才艷艷。
然而,他卻在25歲的時候,突然之間借助一輛火車,自我了斷了。那么,到底是什么人有這樣的天才?他又為何要在壯年之時尋短見呢?
下面,讓我們來認識這個特殊的人:他名叫査海生,也就是詩人海子。
1964年,海子出生于安徽省安慶市下轄的一個小村中。這個小村是閉塞而貧窮的,想要上學相當困難。
但是,海子的母親,卻是一個有文化的人。她早年間上過私塾,認得不少字,讀書讀報并無壓力。尤其難得的是,她在那個十分狂熱的年代中,仍然保持著對文化的尊重。
于是,這個看似普通的農家婦女,成了兒子的第一任老師,完成了海子的啟蒙教育。
在那個年代,一個人能接觸到的書少之又少。而海子的兜里最常見的書,就是《毛主席語錄》。
在他5歲的時候,參加了一場背誦語錄的大賽。結果,年紀最小、個頭也最小的他,卻憑借優異的表現,一舉拿到了好成績。
村里的小學決定特事特辦,讓還未到上學年齡的他提前上學。而這,也開啟了海子極為輝煌的前半生。
1974年,海子跳級,成了一位中學生。他的成績仍然十分優異,而同時,他也沒有落下家里的農活兒。
每次回家,他都會去下地干活兒,給自己掙上幾個工分,緩解家里的生活壓力。這種半耕半讀的生活,讓他有了一種樸實的鄉土情懷,同時也為他日后的文學創作提供了大量素材。
1979年,15歲的海子收到了北京大學的錄取通知書。此時,高考已經恢復了,農村生保送大學的制度已經成為了過去。也就是說,海子是憑借自己的能力,實打實地考上了大學。
不過,由于家庭的貧窮,海子的大學生活也注定是貧窮的。他每個月的生活費,只有10元錢。
然而,這樣的生活,反倒讓海子沒有富家子弟身上的浮躁,可以安下心來學習文化知識。也就在這時,一本普通的小冊子,讓海子一步邁入了文學的大門。
就在海子入學后不久,文學期刊《今天》創刊了。
之后,文學之風便隨著這本油印的小冊子,進入了大學校園。海子結識了幾個同樣才華橫溢的朋友,攜手闖入了詩歌創作的圈子。
他那貧窮的童年,成了他詩歌中最主要的寫作內容。那種質樸文字下隱藏的驕傲,讓海子的詩歌別具一格。
當時,他向往著青藏高原上純凈的青海湖,因此便根據少數民族的習慣,給自己取了筆名“海子”。
1984年,海子畢業了,之后便被分配到校刊的編輯部當編輯。同時,他還留校任教,成了一名老師。這時候,他年僅20歲,但是從外表看仍是個孩子。
他的那張娃娃臉,配上一副十分夸張的眼鏡,總給人一種少年老成的感覺。不過,此時的他總算是有了穩定的收入,而且還不算低,每個月有90元。
但是,對家庭有著強烈責任感的他,總是將其中的60元寄回家,自己僅留下30元用來生活。為了能住得盡量便宜一些,他把家安在了北京市的昌平區。
也正是在這時,海子的創作事業慢慢地輝煌起來,在國內獲獎無數。
不過,海子的成就,并未讓自己貧窮的生活有所改變。雖然榮獲了很多獎項,但是很多文學期刊卻并不認可他的東西。
他詩歌的每次發表,都要經歷一個非常曲折的過程。即使是發表了,他拿到的稿費也算不上豐厚。即使偶爾有些外快,他也經常用來貼補老家的花銷。
在1988年,他的母親來北京看他,他一次性就給了母親300元錢。但是他自己的家里,卻沒有哪怕一件電器,甚至連自行車都沒有。
而平時在吃飯時,海子也總是吃些饅頭就青菜,很少吃肉。朋友曾經說他“窮極了”,即使去商店,也沒錢買東西。
貧窮的生活,往往不會擊倒一個人,甚至還會激發一個文學青年的創作靈感。對于海子來說,情況也差不多。
這一時期,他創作的詩歌不管是從文學性還是思想性上來說,都達到了一個新的高度。但是,這種創作卻不能給他帶來快樂。
因為生活上的兩個硬傷,讓海子始終無法看到快樂的陽光。
第一個硬傷,就是感情問題。
在海子短暫的一生中,曾經有過四次戀愛的經歷,但同時也失戀了四次。每一次失戀,對他這樣一個心思單純的人來講,都是一次沉重的打擊。
海子的初戀名叫小武,是個身材苗條、聰明伶俐的大學生。兩人因為對詩歌的共同愛好而走到了一起, 而小武對人情世故的通達,更是彌補了海子身上的一些短板。
兩人相處得是如此快樂,以至于這段時間內,海子創作了大量描繪甜美愛情的詩歌。但是,小武畢業后,因為工作的原因要去南方發展,兩人只能無奈分手。
初戀結束后,海子又和女友小劉相戀。小劉是個很樸實的女孩,在昌平文化館工作。她對于家庭有著一種很普遍的向往,對海子的照顧,也比小武更加無微不至。
但是,小劉并不想只和海子處對象,她還想結婚。這本是一個很正常的要求,但是對于海子這樣一個貧窮的文學青年來說,結婚卻總給人一種可望而不可求的感覺。
所以,小劉幾次提出結婚,海子全都沒有答應,兩人因此而分道揚鑣。
海子的最后一位戀人,和他一樣是一位大學老師。但是,兩個人的感情卻注定沒有結果,因為這位老師本身已經結婚。
她可以在生活上關心海子,甚至在兩人外出游玩的時候給海子照相,但是這段感情畢竟有悖于法律。所以,這段感情帶給海子的苦惱,要遠遠超過快樂。
至于海子的另外一段感情,別人也是諱莫如深。但是可以想象,兩人的交往,同樣是一種柏拉圖式的戀愛過程,有名而無實。否則,海子的結局絕對會不一樣。
而海子生活中的另一個硬傷,就是貧窮。嚴格說來,還不是他自己的貧窮,而是家鄉的貧窮。
前面說過,海子是一個很有家庭責任感的人。他的下面,還有幾個弟弟。在上學時,海子總是刻意地晚回家,好讓弟弟們有更多的飯菜可以吃。
而他自己,卻常年只吃殘羹冷炙。對于父母,他也總是盡力盡孝。他所做的一切,就是讓家人能有一個好的生活,不再受窮。
然而,在1989年,海子回了一趟老家。而老家的樣貌,和他當年離開時幾乎別無二致,還是那么閉塞而貧窮。
而且,海子還發現,由于自己和家人之間出現了鴻溝,已經讓父母不太敢和他說話了。對他的創作思想,整個家鄉都無人能夠理解。
海子這才知道,自己省吃儉用給家里寄來的錢,并沒有發揮出自己所期望的作用。
現實和理想的反差如此之大,讓海子分外苦惱,同時也讓他看不到希望。文學青年的多愁善感,又將他的苦惱放大了無數倍。
他開始變得敏感,對室友的關心保持著難以想象的敵意。
為了盡量排解心中的苦惱,海子選擇了一個我們如今難以想象的排解道路:氣功。
在二十世紀的八九十年代,所謂的“氣功班”、“氣功大師”比比皆是。他們往往將一些粗淺的武術、氣功基礎,加上一些迷信思想攪成一團,故作玄虛地教給自己的“學員”。
他們的目的,無非就是騙錢。但是對那些在生活中找不到希望的人來說,這些所謂的“氣功”倒更像是一條救贖之路。
海子也是如此,他迷上了氣功,經常照著所謂的“法門”修煉。結果,他不僅沒有找到輕松和快樂,反倒開始出現幻覺了。
此時的海子,對生活已經徹底失去了希望。有一次,他遇到了另一位詩人葦案,竟然開始和對方討論起如何自殺來。
當時海子就表示,自己認為最體面的自殺方式,就是從飛機上往下跳。可能由于這個想法過于荒誕,葦案并未上心。只不過他沒想到,海子這個時候,是真的動了自殺的念頭。
1989年3月26日,海子失蹤了。當人們弄開他的房門時,發現了他寫下的好幾封“遺書”。其中,他把自己的幾位同事和同學數落了一頓,說他們折磨自己。
這些同事和同學百口莫辯,只能和校方堅稱,自己絕沒有做過任何對海子不利的事情。
校方在將這些人扣下的同時,也展開了積極地尋找工作。終于,在山海關的一個鐵路旁,他們發現了海子的尸體。這位才華橫溢的詩人,已經被一列火車軋成了兩段。
而在他的身邊,有著自己的最后一封遺書。他在這封遺書中表示,自己的死是自己的決定,和其他人沒有關系。
一個人就這樣沒了,不管是學校還是單位,當然要有一個結論。經過了一段時間的精神評估,以及其室友對海子之前精神狀況的回憶。
調查方認為海子因為練氣功而“走火入魔”,出現了精神分裂的狀況。于是,死于精神系統疾病,這就成了海子自殺事件的最終調查結果。
然而,對于這個結論,很多人并不認可。有人說,海子的死是因為感情生活上的不順利,也有人說是因為海子已經“江郎才盡”,他是以死來“殉詩”。
當然,更多的人則是認為,海子長年生活在一個遠離家鄉而又貧窮的環境里,看不見生活的希望,所以才選擇了自殺。
另外,還有一個說法很具有時代性。持這種觀點的人認為,海子一生的前十五年,中國處于一個不講物質、只講精神的時代;而后十年,整個國家又處于一個不講精神、只說物質的時代。
兩個時代就像兩面磨盤,碾壓著海子脆弱敏感的精神世界,讓他無所適從。所以,他早就已經對現實生活產生了困惑和厭惡,自殺就是他給自己的解脫。
在眾多的意見中,還有一些人的觀點非常有特點。上海的一些文學家認為,海子這是用死亡,來與殘酷的現實世界作斗爭,是“為了精神而獻身”。
因此,他的死是偉大的,其意義甚至可以與屈原、王國維的自殺相提并論。于是,海子又被塑造成了一個英雄。
海子的去世,到底是因為什么,這確實很難下定論。不過,在他死后,他的作品突然變得大受歡迎。那些曾經對他的詩歌并不感興趣的人,突然翻回頭來,開始研究海子。
人們說他是詩歌界“一個時代的象征”,說他是一個“具有世界性眼光的詩人”。而且,從千禧年之后,海子的多篇作品入選了教科書。
從此后,海子正式成為了一個文學青年的象征,成了詩歌創作方面的旗幟。
尤其是他的那首《面朝大海,春暖花開》,更是入選了中國書籍出版社發行的《人一生要讀的60首詩》,成為傳世名篇。這個在生前窮困潦倒的詩人,在死后卻迎來了自己聲望的最高峰。
正如之前所說,雖然時隔多年,我們仍然可以從很多渠道中,看到海子的詩歌。雖然他的去世讓人遺憾,但是海子的才華卻是毋庸置疑的。
他和很多同時期的作家一起,改變了詩歌的概念,讓中國除了律詩、抒情短詩和朦朧詩之外,又多了一種新的文學體裁。
他那種兼具抒情性和可讀性的獨特創作風格,確實開創了一個新的時代。
海子,雖然他的去世留下了不少謎團,但是他留給世界的遺產,卻足以讓很多人享之不盡。
參考資料:
第二屆安徽文化論壇:“文化安慶與社會主義文化建設新路徑”研討會論文匯編從查海生到海子——再說海子生平、死因、詩歌成就2014-12-28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