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分時節,蛟河市天北鎮新豐村的稻田間已開始忙碌。誰能想到,這個四年前還名不見經傳的普通村落,如今,靠著"一粒米"實現集體收入翻三番,就讓我們走進這個小村莊,看看他們是如何逆襲走上致富路的。
從"試驗田"到"全鏈條":幫扶組的種地新思路
2021年,吉林市檔案館駐村幫扶組帶著"智庫"進駐新豐村。他們發現:村里雖有種稻傳統,卻始終走不出"種糧大戶"的局限。于是,一份"北方粳稻試驗示范基地"規劃悄然落地。
"過去我們只管種,現在要玩轉全產業鏈!"駐村第一書記指著嶄新的加工廠說。2022年,稻米深加工項目正式投產,"綠源"品牌大米首次穿上定制包裝,當年即為村集體帶來可觀收益。
"露天糧堆"變形記:450㎡智慧糧倉誕生
隨著訂單暴增,新難題接踵而至。2023年雨季,露天存放的200噸稻谷面臨霉變風險。"必須建專業糧倉!"檔案館緊急協調專項資金,短時間內就建成450平方米、存儲量達200噸的原糧存儲庫,倉儲損耗率大大降低。
雙拋雙選黑科技:每粒米都要"選美"
2024年,幫扶組經過市場調研發現:精品米溢價空間很大!于是,幫扶組立即引入"雙拋雙選"生產線,通過16道工序嚴選米粒。"現在我們的米要經過拋光、色選,嚴格控制了碎米率。"技術員老張驕傲地展示著晶瑩剔透的米粒。
未來藍圖:從"賣大米"到"賣標準"
走進正在建設的新豐村大米加工廠三期工程現場,包裝車間和成品大米儲存庫項目正持續推進。據介紹,該項目建成后,將會有效延伸大米加工產業發展鏈條,為當地集體經濟可持續發展注入新動能。
吉林日報全媒體記者姜岸松
通訊員 彭川 張琪
責編 姜岸松
二審 丁美佳
終審李婷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