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8年的時候,我國與蘇聯之間的關系,仍舊處于低谷狀態。
雖然,我國與蘇聯同屬社會主義陣營,但當時在國際上卻勢同水火,兩國之間不但互相之間沒啥往來,更是多次兵戎相見。
在這個情況下,我國在埃及得到了一架蘇聯產的米格23戰斗機。
眾所周知,這是蘇聯產的極其先進的戰機,但是很明顯,如果這個消息被蘇聯知道,毫無疑問又是一場沖突。
因此,我國只能想方設法避開蘇聯的監視,可是這么大一架飛機要跨越萬里從非洲運回中國,還不被蘇聯發現,談何容易。
當時我國到底是怎么做到這一壯舉的呢?
冷戰中的中蘇關系,絲毫不比中美關系好到哪里去
大家都知道,新中國建立之后,中美關系就一直處于敵對關系之中。
尤其是在朝鮮戰爭期間,美國敗給中國,使得美國第一次在海外戰爭的停戰書上被迫簽字,這對美國來說,可謂奇恥大辱。
而很多人都覺得,中美關系不好,既有戰爭的原因,更多的是來自意識形態的區別,導致的兩國之間勢同水火。
那么同為社會主義陣營的中蘇關系應該非常好才對。
但其實,熟悉歷史的小伙伴都知道,后來中蘇關系的緊張程度,可一點也不比中美關系輕松。
事實上新中國成立一直到五十年代中后期,中蘇關系還是很不錯的。
在新中國剛成立的時候,蘇聯對我國進行了大規模的援助。
當時有很多的蘇聯專家來到中國,支援新中國搞建設,很多大型的工廠,技術都是從蘇聯直接帶來的。
比如我國北方的重要的重工業基地包頭,時至今日,在市區里還保留著很多的蘇式建筑。
為什么在包頭會有大量的蘇式建筑遺留呢?
就是因為當時蘇聯專家來到中國之后,幫助咱們做了很多基礎設施建設。
可以說,最開始,中蘇關系確實經歷過蜜月期。
但到了五十年代末期開始,蘇聯就展現出真正的意圖。
原來,蘇聯對我國的援助可不是什么無償援助,而是希望咱們中國像蘇聯的加盟共和國一樣,加入蘇聯;
再不濟,也要像東歐國家那樣,主動成為蘇聯的附屬國,時刻聽命于蘇聯。
而且,當時,蘇聯還保留了很多在清朝和民國時期就掌握的在東北地區的特權。
可以說,蘇聯完全把自己當成高高在上的主子看待,而希望中國成為蘇聯的附屬,附庸。
蘇聯這樣的想法,怎么可能被我國所認可,因此,中蘇之間的關系迅速跌入冰點,兩國的關系也陷入到低谷之中。
尤其是到了70年代,我國與美國之間的關系開始緩和,乒乓外交,中美之間逐漸開始破冰。
從一些非常態化的外交關系的建立,一直到1979年中美建交,整個70年代,是中國和美國兩個大國之間關系常態化的10年。
這讓蘇聯倍感緊張,畢竟當時還是處于冷戰的大背景下,蘇聯對美國本就處處留心,如果中美之間關系正常化,蘇聯就開始擔憂蘇聯在遠東地區的權益是否會受到威脅。
蘇聯開始在遠東地區加強軍備,又通過支持越南,給我國的南方地區施壓。
可以說,當時的中蘇關系,已經惡化到幾乎要兵戎相見的地步。
當時的局勢,對我國來說也是非常大的挑戰,畢竟,我國雖然經過了幾十年的建設,在科學技術方面和綜合國力方面已經取得了很大的進步。
但說到底,當時我國的總體實力想要與蘇聯相提并論,還是遠遠不夠的。
畢竟蘇聯可是當時世界上最強大的國家之一,不但綜合國力遠遠超過我國,技術水平更是我國短期內無法企及的。
因此,對于當時中蘇之間的惡劣關系,我國也是壓力巨大。
萬一真的打起來,變數實在太多,雖然我國不畏懼戰爭,但畢竟當時我國剛剛有所起色的國家,是不愿意經歷這樣的事情的。
在70年代,我國一方面積極參與國際事務,來給自己贏取更多的支持,另一方面,則是希望加強科技,提升實力,這才是自保的根本。
當時,我國也擁有的核武器,兩彈一星咱也是有了的,從絕對實力上說,是有了能夠威懾蘇美的能力。
但畢竟核戰爭不會輕易發動,如果真的有沖突,更大概率還是常規武器為主導的常規作戰。
但在常規武器方面,尤其是空軍實力上,我國是存在明顯的短板的。
因此,我國迫切的希望能夠通過外部引進和內部研發,兩條路來提升空軍的實力。
正是在這個背景下,我國積極的從海外引進技術和成品,1970年,埃及的薩達特總統上臺之后,開始了所謂的門戶開放政策,目的是拜托對蘇聯的依賴。
正因為埃及擺脫蘇聯依賴的政策非常對西方國家的胃口,70年代,埃及得到了西方國家的大量援助,使得埃及的經濟和軍事力量得到了飛躍式發展。
到了70年代中后期,埃及的主力武器已經由全蘇式,逐步擺脫蘇式武器,來源更加多元化。
正因為埃及不再全部依賴蘇式武器,這讓我國找到了機會,埃及替換下來的大量蘇式裝備,對于當時的我國來說,那可是寶貝。
如果能夠得到這些武器,拉回國內進行研發仿制和轉化,那可是能大大節約我軍研發的成本和時間。
因此,我國開始了與埃及之間的多輪談判,最終,我們從埃及的手中得到了蘇聯產的米格23戰斗機。
這塊戰斗機在當時已經實現了超音速,而且,從飛機的材料,設計層面,也是我國當時技術遠遠達不到的。
如果能夠得到這架米格23,我國的技術飛躍就有了很大的助力。
可是,想要獲得這架飛機,也不是那么容易的。
一來,埃及的米格23那是妥妥的蘇聯援助的裝備,按理說,埃及自己用沒問題,但要是隨便送人,那可就犯了蘇聯的忌諱,就算埃及想要擺脫對蘇聯的依賴,也不可能真的當眾撕破臉。
二來,蘇聯與中國關系緊張,蘇聯自然也不希望中國得到這架飛機,畢竟,技術泄露,對于蘇聯來說等同于損失。
如何運回飛機,就成了一件挺頭疼的事,畢竟,我國并不想真的激化中蘇矛盾。
為了能夠順利運回飛機,當時,我國派出了一支科研團隊前往埃及,這支團隊的領隊,就是大名鼎鼎的航空領域的專家顧誦芬。
不過,這些專家去埃及,可不能堂而皇之的去,畢竟這么多頂尖的專家學者集體去了埃及,不引人注目才怪。
為了不引發蘇聯人的關注,他們全部使用化名出境,不但偽造了身份,還都是以游客的身份入境埃及,并且,做戲做全套,這些人干脆分批次離境。
因此,當他們到達埃及的時候,真的就沒有人注意到他們。
并且,在埃及的工作,也還得保持演戲的狀態,白天他們不得不裝作游客去參觀金字塔,參觀獅身人面像,到了晚上,才去開展真正的工作。
而為了避免資料的泄露,他們甚至還使用密碼的形式記錄技術參數。
在埃及的不長的時間里,顧誦芬帶領技術團隊迅速的完成了測繪,技術參數的記錄,系統構造的分析等一系列高難度的工作。
并且,為了最大的限度的獲取數據,他們還對飛機的各個部分進行了大量的拍攝。
雖然這些工作的難度高,任務重,但這些事還不是此次出訪埃及的重點,畢竟,他們這次的最終目的是把飛機運回國。
很顯然,一整架飛機運走,實在太引人注目了。
想要順利的運走飛機,只有拆解飛機,一部分一部分的運輸。
所以,中方的技術專家,就把米格23拆解成一塊一塊的,還把這些部件偽裝成廢料,夾在不同的貨品中運回中國。
等到飛機順利運回國之后,顧誦芬的團隊拍攝的照片,以及做的技術分析,參數記錄就發揮了巨大的作用。
正是有了這些基礎資料,我們才能順利的把拆解成成千上萬的零件的飛機重新組裝,恢復原樣。
而我國神不知鬼不覺的運回了一架米格23之后,也給我國的飛機制造技術提供了很多的革命性成果。
比如自動飛行,精確推力管理,創新性的材料,結構工藝,都是此前我國技術團隊完全沒接觸過的。
不得不說,這樣一個特殊的行動,既要兼顧國際關系,還要保證技術獲取,其難度和壓力真不是一般人能夠想象的。
當年的技術專家,能夠頂住如此巨大的壓力,完美的完成任務,實在是令人欽佩,也正是有了他們的奉獻,才有了現在的富國強兵。
【免責聲明】:本文創作宗旨是傳播正能量,杜絕任何低俗或違規內容。如涉及版權或者人物侵權問題,請私信及時聯系我們(評論區有時看不到),我們將第一時間進行處理!如有事件存疑部分,聯系后即刻刪除或作出更改。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