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演員李現在北京玉淵潭公園的 “打鳥”作品登上熱搜,生態環境部點贊,全國文旅部門更是集體 “喊話” 邀請他前往各地觀鳥。
熱搜不僅讓 “打鳥”這一自然觀察行為走進大眾視野,也喚醒了公眾對鳥類保護與生態文明的關注。
所謂“打鳥”,是指攝影愛好者使用長焦鏡頭遠距離拍攝鳥類,拍攝時需要精準對焦和耐心等待,并非字面意義的傷害鳥類,強調的是對自然的熱愛與尊重。
當鏡頭聚焦鳥類的靈動之美,當“打鳥”成為連接人與自然的橋梁,我們該如何守護這份和諧?
和眾澤益為您定制四項公益活動,邀您成為“護鳥使者”,共赴自然之約!
守候飛鳥:自然觀察與調研行動
1
走進濕地、森林等鳥類棲息地,觀察鳥類習性、記錄遷徙軌跡,實地了解生物多樣性知識。
志愿者共同完成觀察報告,在自然課堂中培養生態責任感。
無論是城市公園的麻雀,還是濕地的珍稀候鳥,每一次觀察都是對生態鏈的認知升級。
“為鳥安家”:為鳥兒打造“安居工程”
2
家庭志愿者可通過親子協作制作創意鳥巢。打磨木材、設計圖案、組裝、懸掛,共同為城市鳥類打造安全棲息地。
活動還能同時增強親子互動,培養孩子的動手能力,種下生態保護的種子。
種下“候鳥口糧地”:守護遷徙生命線
3
集體播種大麥、修復濕地,為遷徙候鳥儲備“口糧”。活動可以有效緩解候鳥遷徙食物短缺問題,助力生態平衡。
參與者既能體驗播種希望的過程,還能學習濕地保護與候鳥知識,親身感受“人鳥共家園”的深遠意義。
未來,這片口糧地將成為數萬只候鳥的“補給站”,見證人類與自然的雙向奔赴。
環保宣傳牌DIY:用藝術劃定生態紅線
4
設計、制作生態保護宣傳牌,懸掛于濕地、林區,通過童趣繪畫與醒目文字,用藝術喚醒環保意識,讓“保護鳥類”“護衛生態”等理念深入人心。
活動既美化環境,又強化環保意識,從源頭減少對鳥類的干擾。
生態環境好不好,鳥類用翅膀投票。
從公眾人物到素人,從城市公園到自然保護區,我們每個人都能成為鳥類的守護者。
真正的“花鳥使”,不僅是記錄者,更應是守護者。
分享,點贊,在看;助力生態保護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