眾所周知,東北我軍從初期10多萬人,發展到百萬大軍,骨干是山東八路軍,其次是新四軍3師,再次才是晉察冀部隊。
但是標題所說這位奇人,并不是排前兩位的山東八路軍和新四軍3師,而是出自晉察冀一個小角落里不起眼的部隊。
曾克林。
曾克林在1945年8月挺進東北時,擔任晉察冀軍區下屬的冀熱遼軍區之第16軍分區司令員。手下約有4000多人。
曾克林所部是第一支整建制挺進東北的八路軍部隊,比山東八路軍和華中新四軍都早。
進東北之后,由于政治和軍事上都是真空,東北老百姓第一次見到屬于自己國家的建制軍隊,投軍熱情很高,短短三個月時間,曾克林16分區部隊以令人目眩的速度,從4000人擴充到7萬多人。
建制單位共有9個旅、7個獨立團,內含兩個炮兵旅。
7萬人是什么概念?兩個強縱隊的實力。
賬面上看著很過癮,但是這7萬人都塞在16軍分區這個小小的建制里,又不太好統一指揮,沒有形成規模合力。
東北人民自治軍總部成立后,立即對各種雜亂的建制進行統一整編。16分區這7萬多人怎么辦呢?
兩條路。
第一,把7萬多人整編為兩個主力縱隊。
第二,與山東和華中部隊分散合編。
第一條路不太現實。兩個原因,第一是這7萬多人骨干太少。真正有戰斗經驗的只有2個團,也就是曾克林從16分區帶來的12團、18團。
據曾克林回憶,連老團里的炊事員都當上了干部,全都分散到各團當領導。
部隊新兵成分太大,這樣的部隊整編成2個主力縱隊,一打就會散。
所以只能走第二條路。
我們看看是怎么整編的。
1946年1月,整編開始。16分區部隊開始以旅、團為單位各自與其他主力部隊合編。
21旅、23旅與山東3師、警3旅,合編為第3縱隊,下轄7、8、9旅。有意思的是,3個新旅并不是原來老部隊簡單換番號,而是把旅打散,以團為單位合并成新旅。
曾克林21旅的62團和山東3師的7、8團,合并為7旅。
曾克林21旅12團、61團,與山東3師9團,合并為8旅。
曾克林23旅2個團與山東警3旅1個團,合并為9旅。
更有意思的是人事安排。3縱沒有縱隊司令部,由遼東軍區機關兼,遼東軍區機關領導人大部分是冀熱遼干部。比如兩個副司令程世才和曾克林,實際負責軍事工作。而司令員兼政委是蕭華,這位是雙紅一干部、山東來的。參謀長羅舜初也是山東來的。作為平衡。
7旅司令部是山東3師機關組成,8旅司令部主體是曾克林老21旅的機關。9旅旅領導和機關兩家各一半,但總體以山東警三旅為主。
啥意思都看出來了吧。后來林總和曾克林互相看不慣,這種人事安排透露了許多不方便明說的信息。
4縱方面,主體是山東部隊,曾克林16分區之25旅編入4縱,25旅改稱10旅。
8縱方面,曾克林的22旅、30旅、27旅合編為一個縱隊,內含延安開來的警一旅。
曾克林24旅有1.4萬余人,東總沒有將其整建制編入哪個縱隊,而是以團為單位打散分配:
1縱方面, 曾克林的24旅劃出69、69、70團給萬毅部隊,后與山東1師等部隊合編為1縱。
2縱方面,曾克林的24旅之71團劃入該縱。該縱主體是新四軍3師部隊。
7縱方面,曾克林的24旅之旅部機關和直屬隊,以及68、69、70、71這4個團剩下的直屬隊,共3000余人,編入遼吉軍區。與曾克林擴充的沈陽保安1旅、遼陽保安2旅第6團,都融入7縱。
6縱方面,曾克林16分區之47團和冀熱遼17分區之46團合編為19旅,后改為警衛團,編入6縱。
以上整編按時間排序,沒有按建制排序。
綜而述之,曾克林16分區絕大部分部隊都分散整編入其他縱隊,1、2、3、4、6、7、8縱都有。其中3縱、8縱冀熱遼成分尤其是曾克林16分區成分比較多。其余都是山東和華中部隊占絕對優勢。
曾克林對東北我軍的貢獻還是相當大的。
不過曾克林將軍本人并沒有得到太高的職位。通觀東北解放戰爭,他只短暫地擔任過3縱司令員,后來降職到7縱擔任副司令員。7縱整編為四野44軍后,曾克林擔任副軍長。解放戰爭中沒當上軍長,直接影響之后授銜。
這樣高開低走,主要原因是曾將軍的強項在擴充兵馬,指揮作戰非其所長。東北解放戰爭中后來居上的、大放異彩的都是擅長指揮作戰的將領,比如李天佑、劉震、韓先楚、黃永勝等。
相信曾克林對自己的軍事生涯走向,也沒有什么解不開的疙瘩吧。
以上只是簡要列舉一下資料。關于曾克林高開低走的詳細內幕和深層次原因,另有專文敘述,敬請各位略等數日。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