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的《加快建設農業強國規劃(2024—2035年)》(以下簡稱《規劃》),并發出通知,要求各地區各部門結合實際認真貫徹落實,各地應深刻領會《規劃》精神,因地制宜,真抓實干,以產業融合之筆,蘸農業科技之墨,繪就宜美鄉村新藍圖,向著農業強國的目標奮勇前行。
凝聚“萬馬奔騰,一馬當先”的信心,用好“產業融合”金鑰匙,解鎖鄉村產業“多元化藍圖”。產業融合是農業發展的必由之路,市場需求日益多元化,單純的農產品初級生產難以滿足消費者對品質、體驗、文化等多方面的需求。部分地區因地制宜通過“農業+旅游”,打造田園綜合體,讓游客在欣賞田園風光的同時,體驗農事活動,品嘗特色農產品,實現了農業從單一生產向多元服務的轉變;“農業+電商”模式打破了地域限制,拓寬了農產品銷售渠道,讓農產品走出鄉村,走向更廣闊的市場,也使農民增收有了新路徑 。《規劃》提出,依托農業農村特色資源,開發農業多種功能,挖掘鄉村多元價值,加快構建糧經飼統籌、農林牧漁并舉、產加銷貫通、農文旅融合的現代鄉村產業體系。各地立足自身實際,找準產業融合的切入點,培育新型經營主體,完善利益聯結機制,讓農民在產業融合中獲得更多收益。
秉持“青衿之志,履踐致遠”的實干,用好“鄉村治理”金鑰匙,解鎖鄉村宜居“現代化藍圖”。加強鄉村治理,建設宜美鄉村是農業強國的應有之義,鄉村是農民的家園,也是農業生產的空間載體。當前,部分鄉村基礎設施薄弱,公共服務不足,人居環境有待改善,不僅影響了農民的生活質量,也制約了農業的可持續發展。《規劃》明確提出扎實推進農村廁所革命,分區分類推進農村生活污水垃圾治理;推進鄉村基礎設施提檔升級,加強農村交通運輸網、供水設施、能源體系和新型基礎設施建設;加強農村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各地立足自身實際,補齊鄉村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短板,加強生態環境保護,傳承和弘揚鄉村優秀傳統文化,打造宜居宜業宜游的和美鄉村,讓農民就地過上現代文明生活。
彰顯“逢山開路,遇水架橋”的魄力,用好“科技創新”金鑰匙,解鎖鄉村農業科“技化藍圖”。科技創新是農業發展的核心驅動力,在全球科技競爭日益激烈的今天,農業領域也面臨著新的挑戰和機遇。部分核心技術掌握在國外企業手中,一旦遭遇技術封鎖,農業生產將受到嚴重影響;在種業方面,部分優良品種的種子仍需從國外引進,存在種子安全隱患。《規劃》提出加快農業科技創新水平整體躍升、推動種業自主創新全面突破、推進農機裝備全程全面升級、促進數字技術與現代農業全面融合。各地立足自身實際,加大農業科技研發投入,培育農業科技人才,加強農業科技創新平臺建設,提高農業科技成果轉化率,讓農業插上科技的翅膀、展翅翱翔。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