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3日,美國眾議院投票大廳內,一塊電子屏幕緩緩亮起,數字定格在218:214。這意味著,特朗普力推的“大而美”法案在眾議院以極其微弱的優勢通過,繼參議院“險勝”之后,最終闖關成功。
這一天,特朗普在華盛頓揮舞拳頭,笑容滿面,稱這是“美國重新偉大的開始”,甚至把法案譽為“擺脫國家衰落的獨立宣言”。
就在他準備在獨立日簽字慶祝的關鍵時刻,東方卻傳來一聲悶雷。遠在南半球的布宜諾斯艾利斯,中國企業與阿根廷政府簽署了一份6年未有的大單——3萬噸大豆豆粕將于7月啟運中國港口。
這看似普通的農產品貿易背后,卻刺破了美國在中美貿易戰中苦苦維系的一個假象,那就是:農產品訂單還在、影響力還在、拉美“后院”還在。
特朗普的“勝利”成了獨角戲,他剛舉起酒杯,便被現實扼住了喉嚨。這筆交易并不是一次性的買賣,而是一次“試水”計劃。有阿根廷交易員透露,只要這批豆粕順利通過中國的檢疫程序,未來將會有更大規模的訂單陸續簽署。
這意味著,中國對美農產品的依賴將進一步降低,而美國農業州的出口將雪上加霜。過去五年中美“關稅戰”打得天翻地覆,如今回頭一看,美國農民原以為會迎來“訂單大潮”,卻發現中國早已另辟蹊徑,悄然布局。
更令特朗普難堪的是,推動這筆交易的阿根廷總統米萊,曾公開表示是特朗普的“崇拜者”。他親自支持對華貿易合作,等于在公開場合“倒向”中國。這使一貫將拉美視作“后院”的美國,猛然意識到:連最親近的盟友都開始與中國走近。
在中美博弈的棋盤上,中國這一步落子,堪稱妙手回春。與此同時,另一個令美國坐立難安的數據也被媒體曝光。
在過去連續3個月內,中國從美國的原油進口量為零,創下自2017年以來最長“清零”記錄。彭博社披露,這一變化并非偶然,而是中國有意調整能源采購布局,將目光轉向中東、俄羅斯、甚至非洲。
特朗普曾在競選時高喊“能源獨立”,誓言振興化石燃料產業。如今美國的原油出口卻在關鍵市場上顆粒無收,這無疑是對“能源強國”戰略的一記響亮耳光。
尤其是在全球能源價格持續波動的背景下,中國精準回避美國能源,實質上是在金融與產業鏈上對美實現“去風險化”。
特朗普曾公開喊話中國,“你們可以買伊朗石油,但也要多買我們的”。這種語氣中透露出的焦慮與無奈,正是美國在當前國際經濟格局中力不從心的真實寫照。
他明白,農業與石油是美國為數不多的出口優勢,而中國卻用兩招擊中了這兩個“軟肋”。更為關鍵的一點是,中國并未止步于貿易本身,而是做了更深層的戰略部署。今年上半年,中國對稀土、鎵、鍺等關鍵礦產的出口進行了嚴格限制,新增了審查機制,對外出口全面收緊。
這些稀有資源被廣泛用于軍事裝備、半導體、航空航天等高精尖領域。美國軍工企業一度依賴中國原材料,而現在,中國用一項政策,掐住了美國軍工的命門。
美國若妄圖以軍事手段逼迫中國讓步,就必須先問問自己還有沒有稀土可用。這一次,中國不是通過口頭警告,而是用現實的管控政策,讓美國軍方冷汗直冒。
稀土出口的審查制度,等于為中國提供了一個“戰略緩沖帶”,在關鍵時刻可以有效制衡美國的軍事冒險。特朗普若是想靠武力震懾中國,那只能說:算盤打得響,現實打了臉。
與此同時,美國國內的情況也并不好看。盡管特朗普將“大而美”法案吹得天花亂墜,稱其為“經濟復興引擎”,但從內容來看,這更像是一場赤裸裸的利益重組。
法案長達900頁,實質上是“給富人發紅包,向窮人開刀”。它不僅大幅削減社會保障項目,如食品券、醫保補貼,還取消了綠色能源的稅收抵免。
另一方面,卻為大企業和高收入群體降低了稅負。這種“劫貧濟富”的政策設計,已被美國主流媒體稱為“財閥的分贓大會”。
更荒誕的是,為了掩蓋法案漏洞,共和黨動用了“時間魔術”。福利削減要到2027年才開始執行,而能源補貼從2024年9月就立刻生效。這種“先甜后苦”的節奏安排,明顯是為了避開即將到來的中期選舉風頭,讓選民短期內不感知到陣痛。
即便如此,美國社會的反彈聲浪已在醞釀。在法案通過當晚,艾奧瓦州、密歇根州等地爆發了抗議集會,民眾舉著標語,譴責政府“出賣人民利益”。
在國會內部,眾議院少數黨領袖杰弗里斯更是用8小時46分鐘的演講,破紀錄地表達了自己的不滿。這場投票之所以能過關,靠的不是共識,而是共和黨高層的壓力與拉攏,甚至副總統萬斯也親自出馬施壓議員。
民意調查顯示,只有29%的美國選民支持該法案,反對率高達55%。而共和黨內部也并非鐵板一塊,多位議員在投票后表示“并不喜歡這項法案”,只是“為了趕在最后期限前完成任務”而被迫支持。
這是一場極不體面的勝利,是一場帶血的妥協。與此同時,中國的兩項關鍵布局卻沒有任何喧嘩,悄然落地。
一方面是戰略市場的轉移,從美國農產品逐步轉向拉美;另一方面是能源采購的再平衡,從美國原油切換至中東與俄羅斯。更深層的是對稀土出口的全面管控,構建起對抗美國戰略威脅的一道“隱形護欄”。
這不是一次短期反擊,而是一場系統性戰略調整。當年蘇聯解體之后,俄羅斯曾主動提出加入北約,試圖融入西方世界,卻遭遇一輪又一輪的打壓。最終,俄烏沖突爆發,普京宣布“絕不對西方讓步”。
如今的中美關系,雖然未至于兵戎相見,但在多個領域的對抗已經白熱化。中國深知,只有提升綜合國力,才能在國際博弈中立于不敗之地。
如今的現實正昭示著這一點:美國再想靠舊手段打壓中國,已不再奏效。在中東,以色列的血腥行動震驚世界,德國總理甚至公然表示“以色列在替我們干臟活”,堂而皇之地支持軍事暴力。
這正是當前國際秩序的真實寫照:誰拳頭大,誰就掌握話語權。面對這樣的世界,中國沒有選擇,只能強大。
當特朗普還在慶祝“國會突破”的那一刻,他未曾意識到,全球格局已經悄然變化。中國的行動沒有喧囂,但每一步都擲地有聲。
貿易、能源、資源、地緣政治,中國用一套組合拳,將美國從“戰略優勢”的神壇上悄然拉下。特朗普或許贏得了218票的勝利,但在世界的棋局上,他已然落子無門。
218票的勝利,換來的是笑容背后的驚懼。中國的兩項布局,不僅打破了美國的戰略幻想,更是在告訴世界:東方的崛起,不是口號,而是現實。真正的較量,才剛剛開始。
信息來源:
[1]美總統特朗普將于4日下午簽署“大而美”法案 央視新聞
[2]“大而美”法案通過或影響美中期選舉 環球時報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