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縣域和基層醫聲
近日,多家基層醫療機構發布喜報,慶祝入選國家級通報表揚名單。
3月19日,國家衛生健康委辦公廳、國家中醫藥管理局綜合司聯合下發《關于通報表揚2024年度“優質服務基層行”活動表現突出服務優質機構的通知》(簡稱《通知》)。
經過機構自評、縣區級審核、省市級復核和信息系統審核等嚴格程序,最終確定2949個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和鄉鎮衛生院達到服務能力推薦標準。
這些入選的基層醫療機構是怎么做的?
2949個基層醫療機構迎來喜訊
“優質服務基層行”活動是提高基層防病治病和健康管理能力,讓廣大群眾就近享有公平可及、系統連續的醫療衛生服務的重要舉措。
《通知》提到,2024年各地持續開展活動,緊盯年度目標任務,對照服務能力標準,針對薄弱地區和薄弱機構,加大硬件投入,加強軟件建設,強化基層醫療衛生服務能力,加快建設分級診療體系。
《通知》要求地方各級衛生健康行政部門、中醫藥主管部門錨定“優質服務基層行”三年行動目標,結合實施醫療衛生強基工程、緊密型縣域醫共體建設、城市醫聯體建設,統籌基層醫療衛生機構巡查、老年友善醫療機構建設、兒童友好醫院建設等工作,持續對基層醫療衛生機構補短板、強弱項、鍛長板,進一步加強兒科等重點科室建設,持續加強中醫藥服務能力建設,充分發揮基層醫療衛生機構數量多、分布廣和貼近群眾的優勢,為健康中國建設貢獻積極力量。
根據名單顯示,本次在《通知》中受到表彰的省份中,總體上和人口、經濟發展水平呈正相關。其中河南省入選的醫療機構數量最多,達292個;江蘇省次之,有252個基層醫療機構入選;廣東省第三,入選數量達204個。
縱向來看,我國自2018年開展“優質服務基層行”活動至今,共有12697個基層醫療機構得到相關部門認可。
基層醫療機構發生了哪些改變?
筆者注意到,本次安徽省滁州市瑯琊區揚子街道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和西藏自治區林芝市察隅縣下察隅鎮衛生院皆在本次表彰之列。其目前發展的實際情況如何?在2024年都做了哪些工作?
據揚子街道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已成功創建為揚子醫院)主任張沖介紹,其醫院原來環境并不好,醫療設備差,人才隊伍匱乏。自醫改以來,上級部門加大對中心的支持力度,切實解決了上述難題。
據悉,中心于2022年12月份搬入現在辦公地點,目前辦公用房為5層,約5400平方米,有全科、中醫、口腔等20多個科室,病床50張,共服務三個街道6萬多人口,下轄2個衛生服務站和13個衛生室。去年該中心醫療業務收入627.5萬元,門診人次54640人,相比于2023年業務收入增長了9.1%,門診人次增長了7.7%。
硬件設施上,該中心有數碼X光機(DR)、CT、彩色B超機、全自動生化儀、口腔CT等醫療設備,主要承擔的工作職能是基本醫療和基本公衛服務工作。
談及做法,張沖表示,揚子街道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將大部分公衛工作如檔案管理、慢病管理、老年人健康管理等,分解到村、站,推動基層公衛工作從“單打獨斗”向“群體作戰”轉變。中心成立公衛辦進行監督,保證了分級診療順利實施的同時也保障了服務質量。目前該中心家庭醫生簽約工作建檔率達98.82%,履約率是在97.15%。
張沖表示,本次入選《通知》中的表彰名單,自己很受鼓舞,這些成績離不開上級領導部門的指導和支持。
“2025年,我們將會以此為契機,持續提升服務能力和質量,為居民的健康保駕護航。”張沖說,接下來他會派遣1名工作人員到上級醫療機構進修學習,繼續提升中心服務能力。加強工作人員的培訓力度,計劃進行為期4期的業務培訓,保障公衛人員更加專業。利用好智醫助理、村醫口頭宣傳、宣傳折頁等宣傳方式,提高居民對“國家基本公衛項目”和“家庭醫生簽約”工作的知曉率。
筆者注意到,位于西藏自治區的林芝市察隅縣下察隅鎮衛生院也成功上榜,獲得國家級通報表揚。察隅縣采取的策略是聚焦“鄉活”,激發鄉衛生院“新動能”,成立專項工作小組,對照活動標準,全方位開展提升工作。
在醫療服務能力提升方面,察隅縣加大人才隊伍建設投入、積極協調深圳龍華區中心醫院對口幫扶、不斷完善硬件設施等,有效提高了疾病診斷的準確性和治療效果。2024年,下察隅鎮衛生院年門急診量達9400人次。
表彰是起點不是終點,
基層醫療提質增效是一場“持久戰”
誠懇地說,國家衛生健康委、國家中醫藥管理局從2018年開始發動的這場“基層醫療機構提質增效戰”是毫無疑問的大手筆,不少地方根據指示摸索出了好經驗,為老百姓就醫更方便作出了表率。
本次通報表揚是對基層醫療機構服務能力提升成功的階段性總結,也為全國基層醫療機構提升服務能力建設樹立了新標桿。
這份名單背后,折射出的是我國提升基層醫療服務能力的決心,但我們也應認識到,推動基層醫療服務從“達標”到“優質”,需要政策、資源、機制持續發力。
從政策來看,我國對于基層醫療機構的指導越來越細化,方向也越來越清晰,方式也越來越接“地氣兒”。
2018年,國家衛生健康委會同國家中醫藥局啟動“優質服務基層行”活動,制定了《鄉鎮衛生院服務能力標準(2018版)》和《社區衛生服務中心服務能力標準(2018版)》,供基層對照標準,補短板、強弱項,提升服務能力。
2019年,國家衛健委在服務能力標準的基礎上,對其內容進一步細化,
2022年對標2018版服務能力標準進行了修訂。
2023年國家衛健委基層司組織相關行業協會、鄉鎮衛生院、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及綜合醫院、專科醫院有關專家組成修訂工作組,對2019版評價指南進行修訂,形成《鄉鎮衛生院服務能力評價指南(2023版)》和《社區衛生服務中心服務能力評價指南(2023版)》)。
修訂的內容包括新增服務能力“合格標準”檔次,如在服務能力分為“基本標準”“推薦標準”兩個檔次的基礎上,針對醫務人員數少于10人、服務人口少于1萬人的鄉鎮衛生院和社區衛生服務中心,新增“合格標準”檔次。
此外是細化有關指標條款內涵,如加強基層醫療衛生機構全科醫生、公衛醫師、兒科醫生、心理健康服務和兒童保健醫務人員的配備,增加中醫館、急診急救等科室設置等內容。
這說明,通過各地逐漸摸索出的優秀經驗,國家衛健委在總結的基礎上進一步創新,切實為提升基層醫療機構服務能力給出越來越具體的指導意見,讓更多基層醫療機構的“掌舵人”不必“摸著石頭過河”。
此次受表揚的機構在診療能力、公共衛生服務、患者滿意度等方面表現突出,體現了基層醫療機構作為“健康守門人”的核心價值——讓群眾在家門口就能獲得便捷、高效、有溫度的醫療服務。這種“標桿效應”有助于扭轉長期以來“重三級醫院、輕基層機構”的傾向,為分級診療制度落地提供現實支撐。
我們也要清醒地認識到,表彰是起點,不是終點。目前大多數基層醫療機構仍然面臨人才短缺、設備滯后等問題,因此相關部門樹立典型的同時仍然需要通過財政傾斜、人才定向培養、醫共體人才下沉、醫聯體技術下沉等方式,縮小地區差距,避免“優質服務”成為少數機構的“專利”。
令人欣喜的是,目前我國啟動的“優質服務基層行”這場大行動,并沒有停留在“表面功夫”,而是各地在擰成一股繩,誓要將基層醫療提質增效行動進行到底。目前各地正在建立動態監管機制,不斷“回頭看”,并探索著更多配套政策,如遠程診療、AI輔助診斷等數字化工具,正在基層醫療機構中如雨后春筍般的出現,并為老百姓的健康服務提供越來越多的便利。
期待未來有更多基層醫療機構能培根固基、補齊短板、突破瓶頸、走向“優質”,切實增強群眾就醫的幸福感、獲得感。
本文解讀僅代表本平臺觀點,內容以官方文件為準。如有平臺轉載本篇文章,須自行對該篇文章負責,鄉村白大褂不對轉載引起的二次傳播影響負責。
在針灸廣受歡迎的當下,學好中醫針法對基層醫生而言尤為重要,今天給大家介紹一本《獨樹一針 沈衛東針灸學術經驗薈萃》。
本書系統地總結了沈衛東教授的針灸學術思想、臨床經驗特色、經典醫案醫話,臨床醫案涉及內、婦、兒等臨床諸科,內容博雜,治療過程記述詳備,對針灸臨床實踐具有極強的指導作用。
查看書籍詳情【廣告】
有其他購書需求或疑問
請掃碼添加客服咨詢
點贊·在看·基層醫療資訊搶先看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