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特色高水平高職學校和專業建設計劃自2019年啟動以來,已成為推動高等職業教育高質量發展的重要引擎。作為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國家戰略的重要參與者,東營職業學院石油與化學工程學院緊貼區域高端化工優勢產業發展,深耕職業教育領域,石油化工技術專業群入選國家首期“雙高計劃”高水平專業群,石油化工技術、應用化工技術等專業成為國家級骨干專業,為區域石化產業轉型升級提供了強有力的人才支撐和技術保障。
深化教育教學改革 構建育人新范式
在當前石化產業轉型升級過程中,對職業教育培養高素質技術技能人才提出了新要求,東營職業學院石油化工技術專業群圍繞區域石化產業鏈,積極探索教材與教法改革,創新模塊化教學模式。“專業群對接產業鏈,課程對接崗位,教學過程對接生產流程。”石油與化學工程學院副院長孟凡超介紹,學院通過重構模塊化課程體系、組建結構化教學團隊,推動課程體系與行業需求精準對接,與萬華化學等中國500強企業合作開展“雙主體”協同育人,共建國家開放大學石油和化工學院學習中心,形成校企共育的現代學徒制培養模式。牽頭建設國家級職業教育教學資源庫,入選5部國家級規劃教材,并參與修制訂20項國家專業教學標準,引領全國化工職業教育發展。
“不僅是從生產一線找老師、開課程,還將學生帶到生產一線進行崗位實習。”據介紹,石油與化學工程學院自2012年以來開展“實習答辯”,讓學生在實習結束后總結感受與經驗,同時,帶著生產一線的問題回到學校共同研討,教師也將在下一步科研與教學中不斷完善,實現教學相長。
“學院圍繞學生的職業規劃,創新特色培養方式,讓學生從原來的普通操作員定位轉向操作工程師、操作骨干的培養,大大拓寬職業發展空間。”石油與化學工程學院畢業生就業專業對口率達85%以上,25%進入中國500強企業就業,14名優秀學子被中國工程物理研究院錄用,近五年學生在國家級技能競賽中獲獎160余項,其中4次斬獲一等獎,人才培養成效斐然。
以研促教 讓科研反哺教學
自2023年以來,石油與化學工程學院大力引進人才,現有副高級以上職稱教師25人、博士11人,擁有省級技術技能大師、齊魯首席技師等稱號的教師7人,獲批省級以上教學團隊10個。投資近80萬建立兩個實驗室,累計承擔科研項目立項10多項,完成企業課題5項。近幾年圍繞新型儲能電池相關材料、水電解制氫材料、新型催化劑材料、高分子可降解材料等開展了系列科學技術研究。截至目前,已獲得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發明專利12項,發表論文50余篇。
科學研究支撐人才培養,也是提升教育教學水平的關鍵。學院堅持“科研反哺教學、創新驅動發展”的理念,依托5500萬元儀器設備總值和60余間實驗實訓室(車間),打造了全國石化行業示范性實訓基地、省級新舊動能轉換公共實訓基地及市級重點實驗室。配備PX、PMMA等29套大型實訓裝置,構建了覆蓋化工全產業鏈的實踐教學平臺,為科研攻關和教學創新提供了堅實保障。
此外,教師團隊將技術研發成果融入教材和課程,建成3門國家級在線精品課程,獲國家級、省級教學成果獎7項,4人斬獲全國教學能力比賽一等獎。學院還聯合企業開展技術技能培訓3.4萬余人次,承辦30余場企業技能競賽,連續12年承擔山東省春季高考化工技能測試,形成了“科研—教學—服務”良性循環。
“在科研項目中,鼓勵學生利用知網、萬方文庫等先自主了解課題并提出技術方案,再由老師進行指導,培養創新能力。同時,學生作為實驗助理,在實驗過程中逐步掌握各項基礎操作,深入科研團隊,從實踐中學習工匠精神。”石油與化學工程學院程飛博士介紹,下一步,學院將持續產學研深度融合,將通過科研項目培養學生的成熟經驗逐步推廣至其他專業。
產教深度融合 精準服務區域經濟發展
作為東營萬億級石化產業集群的“人才引擎”,東營職業學院石油與化學工程學院深度嵌入區域產業布局。聚焦化工產業智能化、綠色化轉型需求,與東營港化工園區共建東營港經濟開發區(東營綜合保稅區)高端化工產教聯合體、東營港經濟開發區高端化工產業鏈和學院,牽頭成立全國高端化工行業產教融合共同體、山東省高端化工產教融合共同體成立。與青島超瑞納米新材料有限公司和山東零壹肆先進材料有限公司共建了新能源電池與材料產業創新研究院,與山東漢德和青島大學共建了氫能產業創新研究院。近五年累計為東營規上化工企業輸送高技能人才3000余人,其中50%成長為技術骨干,有力支撐了區域石化產業的高質量發展。
“去年7月,我們聚焦山東零壹肆先進材料有限公司面臨的實際科研難題,開展長壽命電解液開發項目,科研成果使鈉離子電池使用壽命提高25%。”張煥博士介紹,學院科研團隊聚焦行業痛點,完成化工智聯監測系統等20余項技術攻關項目,為多家中小微企業提供技術服務。開發1+X職業技能等級標準2項,研制職業技能等級標準4個,有力支撐區域石化產業高質量發展。
東營職業學院石油與化學工程學院以服務國家戰略和區域發展為使命,不斷教育教學創新、提升科研能力、促進產教深度融合,實現職業教育與產業發展的同頻共振。未來,學院將繼續為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貢獻更多職教力量,書寫新時代石化人才培養的嶄新篇章。(大眾新聞記者 劉海文 郝文杰)
新聞線索報料通道:應用市場下載“齊魯壹點”APP,或搜索微信小程序“齊魯壹點”,全省800位記者在線等你來報料!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