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科研人員通過元素替代等方法,使二氧化鈦光解水制氫效率比過去提高 15 倍。
該成果北京時間 4 月 8 日在《美國化學學會期刊》發表。
中國科學院金屬研究所科研人員介紹,通過用二氧化鈦作為光催化材料,在陽光照射下使水分解,釋放出氫氣,這是國際上一直競相發展的太陽能直接光解水制氫的方法。但是這種方法轉化效率很低。
而科研團隊這項研究就是針對二氧化鈦光催化材料利用太陽光水平低的情況展開的。
科研人員將稀土中的“鈧”元素引入到傳統二氧化鈦的晶格中,解決了傳統二氧化鈦材料存在的內部原子級缺陷和表面不規整等問題,形成了一種全新的半導體光催化材料。
當太陽光照射到這種材料上面,就能把它吸收的紫外光光子從原先利用率不足 2%,提升到 30% 以上,紫外光下分解水制氫的效率可提升 15 倍,創造了該材料體系的新紀錄。如果將其制作成 1 平方米的光催化板,一天光照時間產生的綠色氫氣約為 10 升。
來源:IT之家、央視新聞
▼ 往期熱文推薦 ▼
【溫馨提示】文中部分圖片來源網絡,版權歸屬原作者,若有不妥,請聯系告知修改或刪除。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