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王智遠 | ID:Z201440
京東給騎手上五險一金,還搞外賣的事兒挺火,估計你之前也聽說了不少。
今天,京東外賣的補貼活動正式啟動,我趕在8點前下單了一杯飲料,只花了4塊9,喝起來和平時沒啥區(qū)別,但價格確實香。
這讓很多人納悶:京東電商做得好好的,為啥要跑來做外賣這種又難、又燒錢的生意?畢竟,美團、餓了么已經(jīng)占據(jù)了大半市場,京東這是想干啥?
01
我們,先來看看京東電商的真實情況。
別看表面上挺風光的,背后的日子并不好過;讓AI仔細幫我研究了一下它這三年的增長曲線,發(fā)現(xiàn)情況并不像大家想的那么好。
就說2022年,京東全年的營收增速只有9.9%,跟2021年的27.59%比起來差了一大截。到了2024年第三季度,京東的營收增速已經(jīng)連續(xù)八個季度低于10%了,簡直像踩了剎車一樣,越跑越慢。
再看看它的核心業(yè)務,家電和3C產(chǎn)品。
以前是“搖錢樹”,現(xiàn)在直接撐不住;2023年前三季度,數(shù)碼家電的收入增速分別是14%、0%和7.6%,到了2024年第三季度,3C業(yè)務的增長速度直接跌到2.7%。這個速度,慢得讓人懷疑人生。
還有用戶增長這塊,也快到頭了。2022年第三季度,京東活躍用戶增速只有6.5%,跟2020年同期的32%相比簡直是斷崖式下跌。
為啥會這樣?還不是因為短視頻電商太猛了,抖音、快手等平臺瘋狂搶市場,京東的生意都被分走不少。
所以,競爭越狠,賺錢越難。2023年,京東雖然在利潤率上有所提升,達到了4.33%,但整體增長速度卻只有1.2%(2024年第二季度),直接陷入了“賺了點利潤,但收入上不去”的尷尬局面。
說白了,就是省著花錢才讓賬面好看點,但實際生意沒多大起色。
再看看它的新業(yè)務,情況也不太妙。比如零售業(yè)務,營收一直在下滑,經(jīng)營虧損最狠時,甚至達到了28.65億。這些新嘗試不僅沒帶來多少收益,反而讓京東的壓力更大了。
因此,電商這塊越來越難搞,傳統(tǒng)業(yè)務也撐不住了,京東不得不另尋出路,外賣業(yè)務,或許成了它眼中的救命稻草,畢竟,總得找個新的增長點試試。
02
問題來了,為什么選外賣?AI不行嗎?本地服務不行嗎?
其實,京東選擇外賣的核心原因,是要一個高頻的消費場景。電商本身是個低頻業(yè)務。
比如:京東核心業(yè)務家電和3C,一年到頭,一個人能買個8到10次就不錯了,但外賣不一樣,一年平均能點150次左右,這頻率高多了。
如果能把外賣的高頻次消費拉進來,京東APP的活躍度就能顯著提升,解決「用戶用完就走」的問題。
而且,外賣還能積累大量實時消費數(shù)據(jù),你什么時候吃飯、喜歡什么口味,這些數(shù)據(jù)要是能用好,可以反哺京東主站,優(yōu)化推薦算法,讓3C、生鮮等品類的推薦更精準。
再看看京東現(xiàn)有的業(yè)務版圖,它已經(jīng)有了買藥、超市即時配送等服務,但餐飲外賣一直是它的短板。
如果能把幾百萬零售終端的數(shù)據(jù)整合起來,把外賣、即時零售訂單聚在一起,騎手的效率會更高,每公里的成本也會降下來。
第二點,我認為,外賣作為高頻入口,是幫京東打造“30分鐘生活圈”的絕佳機會,能形成一個生態(tài)閉環(huán)。
京東可以把外賣、到家、超市、買藥這些業(yè)務整合到一起,變成一個全品類的生活矩陣。到時候,你想吃啥、逛啥、買啥,都能在一個APP上搞定。這種整合不是簡單地拼湊幾個板塊,而是打通數(shù)據(jù)后,履約效率會更高。
舉個例子:
京東現(xiàn)在有個“預約送達”服務,你可以指定餐是12點送到還是12:05送到,準時率還挺高,我自己用過幾次,確實很準。
這種高準時率的背后,是因為各個板塊整合到了一起,不斷優(yōu)化配送和推薦算法,最終把時間成本和金錢成本都降了下來。
再看供應鏈這塊,京東冷鏈網(wǎng)絡已經(jīng)覆蓋了大部分區(qū)縣,但生鮮配送的損耗率高一直是行業(yè)難題。怎么解決?
最好的辦法就是讓系統(tǒng)更智能,提高庫存周轉(zhuǎn)效率。而外賣業(yè)務的高頻特性和大數(shù)據(jù),反而能幫助京東優(yōu)化這些環(huán)節(jié);所以,外賣對京東來說,不僅是一個高頻入口,更是一個“性感”的生意。
說到生意,還有個關鍵點:資本市場的故事。
即時零售賽道的市盈率,本來比傳統(tǒng)電商高得多。如果京東能把外賣業(yè)務做好,就能給資本市場講一個全新的故事:本地生活第二曲線;這樣一來,不僅能對沖電商增速放緩的壓力,還能讓估值邏輯重新洗牌。
這里有個數(shù)據(jù)很關鍵:
商務部《即時零售行業(yè)發(fā)展報告(2024)》說,即時零售市場規(guī)模已經(jīng)達到6500億元,增速高達28.89%,遠超電商8.7%的增速;這意味著,即時零售是一片藍海,潛力巨大。
所以,有了外賣,京東就能擺脫“貨架電商”的老標簽,打開一片新天地;它不再只是一個賣家電、3C產(chǎn)品的電商平臺,而是一個涵蓋吃喝玩樂、即時滿足需求的綜合服務平臺。
03
既然要做外賣了,那百億補貼到底能不能撬動市場呢?
我認為,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間也,表面看是補貼拉流量,實際在打更大的算盤。
從消費端來看,補貼對消費者行為的刺激是立竿見影的。昨天我看到海報上寫著“滿15減10、滿40減20”,立馬就心動了,誰不想占便宜呢?
這種“全民薅羊毛”的玩法,直接把客單價壓到行業(yè)最低。消費者對價格都很敏感,從眾效應肯定存在;再加上京東PLUS會員、大學生群體每天都能搶大額券,再配上免運費政策,訂單量肯定蹭蹭往上漲。
再從商家角度看,京東去年放出話了:2025年5月之前入駐的商家全年免傭金。你賺多少就拿多少,不像美團外賣,平均傭金率在15%-25%。
這一政策一出,商家肯定蜂擁而至,加速遷移。
所以,這波百億補貼表面上能拉動消費和商家入駐,但長期來看,醉翁的酒,是差異化、是生態(tài)局。
京東現(xiàn)在要的不是商家的數(shù)量,而是質(zhì)量。以前,我們點外賣時,對商家信任度很低。你不知道菜是不是腌制的,肉是不是干凈的。
它一上來就引入了海底撈、米其林餐廳這些高端品牌,直接解決了信任問題,讓注重干凈衛(wèi)生的用戶愿意嘗試;而且,它只招大眾點評3.8分以上的餐廳,一下子和美團那種“浣熊食堂”拉開了品質(zhì)差距。
公開數(shù)據(jù)顯示,有43%的用戶因為信任京東的品質(zhì),愿意去嘗試它的服務。
這樣一來,京東通過品質(zhì)外賣,一方面增強了用戶信任感,另一方面,高端場景又能和低價補貼形成對沖,減少成本壓力。
不過,京東這么干,也得面臨不少過程性指標的挑戰(zhàn),我想到有兩點:留存和盈利模型。
干過電商的人都知道,初期靠補貼拉來的用戶,大部分都是來薅羊毛的,能占到60%以上。京東只能一直補貼,可這補貼啥時候是個頭呢?沒人知道。
外賣行業(yè)的毛利率大家都知道,基本在10%以下。京東給騎手上五險一金,一年的成本公開數(shù)據(jù)就有46億。
想靠外賣盈利,肯定得依賴高客單價和技術零售的協(xié)同,比如:把京東超市的訂單成本分攤一下,但要是單純看外賣這個業(yè)務,能不能賺錢還得打個問號。
不過,這都不影響京東去搞生態(tài),因為它本來想用外賣高頻切口,去打開即時零售的大門。但長期來看,京東想破局還得靠三重能力:
一,高頻場景向低頻電商導流;能不能讓用戶不僅點外賣,以后買洗衣液、手機配件的時候,也能想到京東?這得重塑用戶心智。
第二,即時零售全品類覆蓋。能不能把京東到家、七鮮超市整合起來,形成“30分鐘生活圈”?目前還看不出來。
最后,是新故事的重構(gòu)。如何用即時零售的增速故事,去提升估值,對沖核心業(yè)務增長的焦慮?這個,我還得進一步觀察。
所以,醉翁之意不在酒,外賣只是個切入點。
短期來看,靠補貼拉流量、打差異化競爭;長期來說,真正的目標是通過外賣這個高頻入口,打造一個即時零售的生態(tài)閉環(huán)。
至于能不能成功,關鍵還得看它能否解決用戶留存、盈利模式的問題。畢竟,這條路可不好走,但好像,也沒有好走的路。
特別聲明:以上內(nèi)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nèi))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