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傳統農業中,農民常常“看天吃飯”,依賴經驗和直覺來開展生產活動。如今,在棗莊市薛城區沙溝鎮石榴·藍莓零碳數字產業園,一場變革正在悄然發生。
作為全國首個以零碳數字農業為主題的現代農業園區,通過現代化農業技術和“零碳”綠色發展路徑,正在為鄉村振興和農業現代化探索出一條全新的道路。
4月3日,當記者走進這座投產僅11個月的園區,便感受到一片豐收的景象。智慧化大棚內,串串成熟的藍莓果實掛滿枝頭,村民經過摘果培訓,將顆顆藍莓果摘下。
“與傳統露天種植相比,我們這里的藍莓提前四個月左右成熟,從1月底便開始采摘,采摘期平均價格達到五六十元一斤,在南、北方藍莓上市空檔期,我們巧妙打了一個時間差,可以說收益可觀。”園區運營經理褚衍爽介紹。
走在園區,一座座現代化溫室在陽光下熠熠生輝。這里總占地面積695畝,一期項目占地425畝,于2024年5月正式建成,由鎮村共富公司山東十里灣農業科技有限公司和山東圣土山文旅產業有限公司投資2.65億元建設。
記者在現場看到,藍莓種植所用的“土”并非真正的土壤,而是由進口泥炭、椰磚和珍珠巖配比而成的基質。這種基質不僅為藍莓提供了良好的保水環境,更能疏松透氣,比起傳統土培,有效避免了土壤病蟲害的傳播。
從一粒種子到一顆果實,藍莓全生命周期的故事在這里精細化、具象化呈現。先進的組培技術確保了品種的優選優育,器皿內的瓶苗2個月長成幼苗;隨后農技人員將其移栽盆內,放置在智慧化大棚,借助智能水肥一體化系統、環境檢測設備等物聯網智控技術,對藍莓生長各個環節進行精準把控,8至10個月實現結果,比土壤栽培提前了1年,產量也比陸地種植提高50%以上。
按“盆”種的藍莓樹產量如何?褚衍爽指著一棵藍莓樹向記者算了一筆賬:一盆成熟豐產的藍莓產量能達到5斤-6斤,一個大棚內有1300棵植株。這意味著園區藍莓產量可觀,更在為當地經濟發展和鄉村振興注入產業后勁和動力。
園區內,利用生產道路和村莊道路鋪設的3.5公里光伏長廊已經建成,既解決了園區內部用電問題,同時通過儲能系統和充電樁最大程度優化了光伏發電的效益,實現綠色鄉村、低碳生活,又提高了村集體收入。
立足于村域的生產、生活、生態環境改善,沙溝鎮聘請山東泰微規劃設計集團總經理郭永生為該鎮鄉村顧問首席專家,按照投融建運管模式從項目包裝到建成運營全過程指導,形成了從組培、育苗、生產、加工、存儲的藍莓全產業鏈閉環。據他介紹,園區規劃設計五種不同的設施農業,如新型太陽能日光溫室、單/雙模拱棚等現代設施,強化科技創新賦能,讓藍莓的生長不受季節和溫度的限制,實現藍莓全年生產。目前,項目正聚力打造成為可復制、可推廣的設施農業零碳數字產業園全國樣板。為傳統農業綠色轉型提供了創新型解決方案,促進城鄉結合,助力鄉村振興。
據了解,該項目藍莓基質栽培、組培育苗規模均居全省第一,獲評省級數字智慧農業應用基地。未來,產業園年可培育石榴、藍莓種苗320萬株,年產鮮果360余噸,年產值可達3500余萬元。
晁玉萍 劉茜美婷 報道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