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中醫幾十年的頭痛治驗秘方(2)
七、血府逐瘀湯治腦震蕩后遺證頭痛
血府逐瘀湯是清朝王清任的名方,原書中論述此方治證甚多,第一條就是頭痛,雖然如此,但我用此方治療頭痛的病例卻并不多,只用此方治了幾例腦震蕩后遺頭痛證。
典型的一例述之如下:建筑公司張安義的弟媳,有一次正在回家的路上,突然被一個拖拉機撞倒于路旁,后腦正撞到一塊石頭上,當時就昏了過去,送到醫院中經搶救醒了過來,卻一點不舒服的感覺也沒有,撞了她的司機給了四百元錢作為賠償,她們家人覺得既然沒有什么傷痛,要人家的錢干什么,于是堅持不要,最后留下了三百元錢也就算了。
誰知事過二月,頭逐漸疼痛而且越來越嚴重了,頭痛同時伴有惡心欲吐,久治無效,以至后來自己的生活也不能自理,此時再想找原來的禍主,自覺時間太長,似乎也無法啟齒,故而心中越覺窩囊,于是病情日重,后來張安義讓她來找我治療,我用血府逐瘀湯加丹參、水蛭,有時也加土蟲等,前后治約二月,完全康復而愈,患者喜不自勝,八月中秋節時專程前來表示感謝。
在此之后,西山小區有二個人,一個是在踢足球時摔倒,碰了頭部引起頭痛惡心,一個是因為和別人打架,被打了太陽穴部位,引起頭痛惡心,用西藥治療無效,經王英蘭介紹來找我治療,我都徑用此法治療,因為他們的病情時間都短,所以都只服了十幾付藥就好了。
我在學醫之初,受張錫純的影響,常喜用參西錄一書中的處方,故對于腦震蕩,中風等病證,也常喜用該書的鎮肝熄風湯和王清任的補陽還五湯或血府逐瘀湯來加減治療,從來沒有用過單味代赭石治療腦震蕩,近見鄒孟城老中醫在《三十年臨證探研錄》一書中介紹用此單味藥以建奇功,真可謂大開眼界,爰節錄于下,以供采用。
“腦震蕩與腦挫傷之治療,素無特效療法,中醫多主平肝化痰,潛陽熄風,筆者以勾藤,石決,姜夏,茯神,天麻,龍牡,磁石,竹茹,白蒺藜等治療數例,鮮獲速效。后讀曹惕寅先生之《診暇錄稿》,得以單味代赭石重投緩服,以治腦震蕩之法,用于臨床,捷如影響。先后四五例,投劑則應。
先錄典型病例一則如下、陶某,男,四十八歲,某糧官所副所長,1979年10月5日上午,與鄰居因事爭執,被木棍擊傷頭顱,腰背及眼部,當即暈仆,急送某區中心醫院急診。
在該院留觀12日,診斷為腦挫傷,出院時腰背及眼外傷漸愈,血壓由入院時220/130下降為130/90。其時主證為頭暈泛惡劇烈,于出院當日邀余往診。自訴、擊傷伊始,即暈不可支,旬余以來,雖針藥迭進,而癥無少減,只能靜臥,不能稍動軀體,稍稍動作,即覺天旋地轉而眩暈欲仆,隨即泛惡頻頻,但不嘔吐。一日三餐及飲水服藥,均由家屬喂飼。余診得脈象弦滑,舌質舌苔無異常。逕予:代赭石100克,加水二大碗,煎至一大碗,待溫后,以湯匙緩緩喂飲,約四小時左右飲盡。
當日下午開始服藥,至傍晚,甫盡藥汁之半,已可自行翻身,于是續服前藥而盡其劑,及夜半,獨自下床登廁矣。然步履蹣跚,時欲以手扶物。翌日又服一劑,即恢復正常。直至1989年以它病逝世,生前未見任何腦震蕩后遺證。
按:此例眩暈甚而無嘔吐,《診暇錄稿》之案,則為嘔吐劇烈,神識不清。該書原刊于1927年,以后未見再版,漸成鳳毛麟角矣。
今照錄原文,以資讀者印證:
粵東范君之女,年五齡,自樓窗跌仆下墜,狂妄躁語,與飲飲吐,得食食吐。不能辨認父母,目不交睫。或云肝陽挾痰,或謂溫邪痰滯,歷五日夜,醫藥罔效。后經其友紹余往診,切其脈錯亂無定。外既不傷于風寒,內亦無病于痰滯,筋骨肌肉,亦無重傷,實以身軀顛倒重震,濁氣反上,清氣下陷,姑宗鎮胃降濁法治之。獨味鍛代赭石五兩,煎湯三大碗,每隔十分鐘用小匙飲五六匙。飲未及半,神識大清,嘔吐亦止,啜粥一盂,安臥而瘥。
……續名醫類案載、許宣治一兒,十歲,從戲臺倒跌而下,嘔吐苦水,以盆盛之,綠如菜汁,許曰、此膽倒也,膽汁傾盡則死矣。方為溫膽湯加棗仁,代赭石。正其膽腑,名為正膽湯,一服吐止。昔曾見此證,不知其治,遂不救。
此案標新立異,名曰“膽倒”,方以溫膽為主,然若不加代赭,必無是效,是以此方所得力者,仍屬代赭也。設單用代赭一味,不合溫膽棗仁,效亦可期,……。是故岐黃家不當固步自封于套方疲藥,自當開拓進取,而求驗方達藥也。
以上是節錄自鄒老原文,續名醫類案所載此案,我以前也看過數遍,也認識到是屬于腦震蕩之類的疾病,腦震蕩的病名,是近代的病名,古人當然是不知,故有“膽倒”一說,雖有標新立異之嫌,但古代的中醫在中醫理論的指導下,還是治好了此病,已屬不易。
有一些疾病,雖然病情很重,久治不愈,但一經專方治療,常常捷如影響。是以學醫者應該勤求古訓,博采眾方,方能日漸有成。
八、外敷療法治眶上神經痛
眶上神經痛,這是現代醫學的病名,中醫書籍中叫作眉棱骨痛,這在一般的中醫書籍中多有論述,中醫認為此病多由風熱外束引起,如《丹溪心法》中就有關于此病的專條論述:眉眶痛,屬風熱與痰,作風痰治,類痛風。附方說:選奇湯,治眉骨痛不可忍,大有效。
后世醫家也多宗此,如秦伯未編箸的《中醫臨證備要、眉棱骨痛》條下也說:“(本證)常與陽明頭痛或少陽頭痛伴見。若單獨出現者,多為風熱外束,痛時目不能開”。其治療方劑也倡用選奇湯,藥用防風,羌活,黃芩,甘草。
除此而外,我還在好幾位現代中醫學家的有關論箸中見到過用此方加減來治療頭痛,特別是頭痛伴有眉棱骨痛的論述。由此可見,此證多由風熱而起,而選奇湯治療此證是有效處方之一,應該是沒有什么疑義的了。
但是,我在這里論述的眉棱骨痛卻可能是另外的一種;
一是這種眉棱骨痛,不伴有頭痛。對這種眉棱骨痛,山東日照縣一帶民間稱之為蚰蜒攻(攻發拱音),我在吉林安圖縣住時,當地人叫做蚰蜒翻,都是形容疼痛的劇烈,病人自己說好象鉆頂樣痛,難以忍受,劇烈時且伴惡心欲嘔,疼痛突然發作。
二是我母親當年給人治療時都是用的熱敷法而愈,這就不能用風熱來解釋。
這種眉棱骨痛,臨床上并不常見,我到現在為止也只見到過二例,而且還是在學醫以前見到的。當年我在吉林省的安圖縣風西村居住,那時我才十六、七歲,風西二隊的張富榮,武振民都得過此病,就都是用的這種熱敷療法,不藥而愈。
說起來似乎很麻煩,實際操作起來卻很簡單,方法是:先用做豆腐的鹵水涂抹疼痛處,再把油搭子于火上烘熱,(按:油搭子,就是山東人在烙煎餅時用來抹鏊子的,一種用多層布縫成四方的塊形抹布,據說用的年頭越多的效果就越好)熱度以人的皮膚能承受為原則,趁熱敷于疼痛處,如稍覺涼,再烘熱,再敷。敷上片刻,即覺疼痛減輕,大約半個小時至一小時疼痛即止,真讓人感到有點神奇。
若非我親眼所見,我也是不會相信如此簡單的方法會有此奇效,所以此二例雖然不是我親自治愈的,卻是我親自見我母親治好的,我還是把他記了下來,一是希望以后能有機會再親自驗證一次,二是希望以后能見到我寫的這篇文字的人能有機會驗證,不至把此方法埋沒掉。
附:散偏湯見《辨證錄·卷二·頭痛》,是清代名醫陳士鐸的方子。本方用來治療“人有患半邊頭風者,或痛在右,或痛在左,大約痛于左者為多”,也就是現在常說的偏頭痛。
組成及用法:白芍(五錢) 川芎(一兩) 郁李仁(一錢) 柴胡(一錢) 白芥子(三錢) 香附(二錢) 甘草(一錢) 白芷(五分),水煎服。
毋論左右頭疼,一劑即止痛,不必多服。
提示:文中處方,請在專業中醫指導下使用。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