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一國際勞動節(jié),是全世界勞動人民共同的節(jié)日,承載著對勞動的禮贊、對創(chuàng)造精神的傳承。值此佳節(jié)之際,我們以“筆墨贊勞動·丹青頌時代”為主題,匯聚當代書畫名家的精品力作,通過藝術語言歌頌勞動之美、弘揚時代精神。
勞動是文明的基石,是推動社會進步的核心力量。本次展覽以書畫為媒,匯聚藝術之力,禮贊勞動精神,藝術家們以筆墨抒發(fā)對勞動的贊美,用丹青描繪時代的輝煌。作品既傳承中華書畫的筆墨精髓,又融入時代脈搏,展現勞動精神與藝術創(chuàng)新的深度融合。
值此展覽,向所有勞動者致以崇高的敬意!愿藝術與勞動共舞,繪就更加絢麗的時代畫卷!
藝術家簡介
隋知兼
青島陶瓷繪畫研究院院長
高級工藝美術師
山東省工藝美術大師
中國工藝美術協會會員
山東省工藝美術協會 理事
青島市工藝美術大師
青島市工藝美術協會理事
青島市工藝美術協會陶瓷繪畫專業(yè)委員會副主任
青島雕塑家協會理事
青島職業(yè)技術學院產業(yè)教授
高級工藝美術品設計師
1995 輕工部包裝展覽獲得包裝設計 二等獎
2009 青島首屆春潮當代雕塑藝術展
2010 臺灣北投文物館筆墨知音-琴畫展
2012 臺灣臺北琴道館琴為何物-琴畫展
2012 山東省文化藝術科學優(yōu)秀成果獎(專著類)一等獎
2015 釉彩青島2015陶瓷繪畫春季邀請展
2016“墨彩瓷韻”東方藝術展—美國拉斯韋加斯八人畫展
2017 中國創(chuàng)新設計文化展 暨
2017 中國(青島)工藝美術博覽會
2017 釉彩墨韻—三人作品展(青島嶗山美術館)
2018 [幻彩泥火]隋知兼陶瓷繪畫展(臺北書畫院)
2018“物?我?無?盡”四人瓷繪精品展(如是美術館)
2018 第十屆(山東)工藝美術博覽會暨首屆
“一帶一路”國際手工業(yè)民間藝術展
2018 美國內華達州拉斯維加斯亞洲文化節(jié)
2018 亞太手工藝文化周精品博覽會
2018 [幻彩泥火]隋知兼陶瓷繪畫展(杭州宋聘茶書院)
2018 廣州藝術博覽會[幻彩泥火]隋知兼陶瓷繪畫展
2019 “品器云展—陶瓷藝術展”(青島郭沫若書房)
2019 中國(青島)工藝美術博覽會
2019 “釉彩青島”四人陶瓷繪畫作品展
2019 【窯火丹青】四人陶瓷繪畫作品展 青島出版藝術館
2019 “釉彩青島”—— 2019陶瓷繪畫秋季邀請展 (青島文化研究院)
2019 “一帶一路陶瓷文化交流活動展”青島圖書館藝書閣
2019 臺北【觀妙】兩岸藝術家聯展臺北書畫院
2019 「釉彩青島」——2019陶瓷繪畫秋季邀請展 青島出版藝術館
2020 【幻彩泥火】隋知兼陶瓷繪畫展 深圳慧韜書院
2021 第十三屆中國(濟南)工藝美術博覽會 濟南舜耕會展中心
2021 中國(青島)藝術博覽會 青島時尚產業(yè)園
2021 第二十一屆中國(淄博)國際陶瓷博覽會淄博會展中心
2021 第十三屆中國(山東)工藝美術博覽會
2022 第十四屆中國(山東)工藝美術博覽會
2023 鑄今——青島陶瓷藝術作品展 青島出版藝術館
2023 第十五屆中國(濟南)工藝美術博覽會 濟南舜耕會展中心
2024 釉彩斑斕——青島工藝美術瓷畫展 青島美術館
2024 城市藝術季廣州公共藝術博覽會 廣州保利會展中心
2024 第十六屆中國(濟南)工藝美術博覽會 濟南舜耕會展中心
2025 釉彩斑斕——第二屆青島工藝美術瓷畫展 青島美術館
作品欣賞
《日照金山》瓷板·高溫顏色釉
31×44.5cm 2024年
《離迷離覺》瓷板·高溫顏色釉
31×44.5cm 2024年
《2024青島藍》瓷板·高溫顏色釉
31×44.5cm 2024年
《仁者心動》瓷板·高溫顏色釉
31×44.5cm 2024年
《如幻如化》瓷板·高溫顏色釉
31×44.5cm 2024年
《悉皆蒙潤》瓷板·高溫顏色釉
31×44.5cm 2024年
《盡同虛空》瓷板·高溫顏色釉
31×44.5cm 2024年
《本來清凈》瓷板·高溫顏色釉
31×44.5cm 2024年
《入覺知見》瓷板·高溫顏色釉
31×44.5cm 2024年
《有愚有智》瓷板·高溫顏色釉
31×44.5cm 2024年
《若悟大意》瓷板·高溫顏色釉
31×44.5cm 2024年
《指授既無》瓷板·高溫顏色釉
31×44.5cm 2024年
《無相為體》瓷板·高溫顏色釉
31×44.5cm 2024年
《萬法無滯》瓷板·高溫顏色釉
31×44.5cm 2024年
《和光接物》瓷板·高溫顏色釉
31×44.5cm 2024年
《屏息諾緣》瓷板·高溫顏色釉
31×44.5cm 2024年
論隋知兼陶瓷繪畫的藝術境界
隋知兼,這位深耕于陶瓷繪畫領域的藝術家,以其對高溫顏色釉的極致探索與抽象意境的哲思表達,在傳統(tǒng)工藝與現代藝術之間開辟了一條獨特的創(chuàng)作路徑。他的作品不僅是泥火交融的物化呈現,更是一場關于文化根脈與生命哲理的深度對話。
隋知兼的陶瓷繪畫以“復平泥版、雜施釉彩”為核心技法,將平面的瓷板轉化為立體化的藝術載體。他大膽突破傳統(tǒng)工具的限制,以鏟子、竹條、抹布等非傳統(tǒng)工具塑造肌理,通過泥料的濕度控制與釉彩的疊加燒制,創(chuàng)造出兼具金屬質感與自然流動性的畫面效果。例如《南迦巴瓦峰系列》中,高溫顏色釉在窯變中形成的層疊肌理,既似雪山的冷峻,又似云霧的縹緲,展現了釉彩在高溫下不可控的偶然性與藝術家對材料的精準把控之間的張力。他綜合運用釉上、釉中、釉下三種技法,并通過多次入窯補燒調整色彩層次,最終使作品呈現出“明麗而醒徹”的視覺效果。這種對工藝極限的挑戰(zhàn),既是對傳統(tǒng)陶瓷技藝的致敬,也是對現代藝術語言的重構。
在隋知兼的作品序列中,敦煌壁畫與青花瓷的意象被賦予新的詮釋。《敦煌印象》系列以釉彩的斑駁質感模擬洞窟壁畫的歲月痕跡,將飛天、藻井等元素抽象為色塊與線條的交響,既保留了東方美學的符號基因,又通過釉色的流動打破具象桎梏。而《青花意象》《高山流水》等作品,則將傳統(tǒng)青花的清雅轉化為更具表現力的現代構圖:青花的鈷藍色在高溫下與釉面熔融,形成類似水墨的暈染效果,但釉層的厚度與燒制溫度的變化又賦予其獨特的立體感與光暈。這種“似古非古”的創(chuàng)作理念,恰如他對“幻化有無”的注解,既扎根于中國文化的土壤,又通過抽象語言實現精神性的升華。
隋知兼的作品常以禪意命題,如《無實無虛》《隨緣放曠》《境智俱寂》等,其內核是對存在本質的思辨。他以瓷板的物質性為載體,通過釉彩的虛實變化探討“有”與“無”的辯證關系。例如《虛明自照》中,釉色的漸變與留白形成視覺上的空靈感,隱喻“明心見性”的禪宗哲思;《意象NO.1》至NO.7系列則以幾何化的色塊分割空間,通過釉面的反射與透光性營造出多維度的觀感,暗合道家“大象無形”的境界。這種創(chuàng)作不僅是技藝的呈現,更是藝術家對生命體驗的凝練,每一次開窯時的期待與偶然,恰如人生際遇的不可預知,而作品最終的定格,則成為時間與意志共謀的見證。 作為青島陶瓷繪畫研究院院長,隋知兼的創(chuàng)作深深植根于齊魯文化的厚重底蘊,但其藝術視野卻極具開放性。從臺北書畫院的個展到美國拉斯維加斯的聯展,他的作品在不同文化語境中引發(fā)共鳴。
例如《青島藍》以釉色的層次變化捕捉海洋城市的靈動氣質,而《醉漁唱晚》則以青花筆意重構古琴曲的韻律,這種將地域符號轉化為普世審美語言的實踐,既彰顯了本土文化的獨特性,又實現了跨文化的藝術對話。正如他在“一帶一路”陶瓷文化交流展中的參與,其作品成為連接傳統(tǒng)工藝與現代審美的橋梁。
隋知兼的陶瓷繪畫,是泥與火的詩篇,是技與道的合一。五百余件作品的積累,記錄了他從工藝匠人到藝術哲人的蛻變軌跡。在當代藝術日益趨向觀念化的今天,他堅持以物質性為根基,以文化性為魂魄,在釉彩的幻化中尋找永恒的精神坐標。或許正如其作品《道可道》所暗示的——藝術的真諦不可言說,唯有用泥火的溫度與心靈的震顫去體悟。而隋知兼的創(chuàng)作,正是一場永不落幕的體悟之旅。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