泥炭其實就是煤的幼年時期。那些沒來得及完全分解的植物殘體,在缺氧且水淹的環境下,堆積而形成的有機物質。它不但是園藝方面的優質基質,而且還能當作燃料來燒,其發熱量介于木材與褐煤之間。主要集中在北美洲。雖然咱們中國也有,但總量有限,每年都得從芬蘭、拉脫維亞等國大量進口。跟芬蘭相比,中國的泥炭儲量有多少?
芬蘭的泥炭王國
芬蘭有將近三分之一的土地,被泥沼和泥炭地所覆蓋,總面積達到了930萬公頃,只比江蘇稍小一點。
從南部的凸起沼澤,到北部廣袤的繩狀沼澤,再到拉普蘭地區獨特的凍脹丘沼澤,形態各異的泥炭地構成了芬蘭獨特的自然景觀。
泥炭尤其是能源泥炭,曾經為芬蘭提供了源源不斷的熱量和動力,是芬蘭能源結構中的重要角色。
但隨著全球對氣候變化的關注,芬蘭也給自己定下了宏偉的目標,爭取到2035年實現碳中和,隨后實現碳負排放。
這下好了,泥炭的角色就變得微妙起來了。
從1990年到2015年,泥炭的開采和燃燒排放的溫室氣體占芬蘭總排量的10%-15%。
為了實現減排目標,逐步淘汰能源泥炭,成了芬蘭不得不做出的選擇。
這個轉變,對芬蘭來說無疑是一場冰與火的考驗。
一方面是應對氣候變化的環保壓力,另一方面則是實實在在的社會經濟影響,尤其是在那些依賴泥炭產業為生的鄉村地區。
就在人們以為芬蘭泥炭地擴張已經停止的時候,研究發現,北部地區的泥炭地,其實仍在緩慢擴張,每年約向外挪一厘米。
芬蘭的泥炭,南部地區占了三分之一,拉普蘭地區占了三分之一,剩下的三分之一在北博滕區和凱努區。
不同的區域還藏著不同的品質。
比如說西南部那種輕度腐殖化的泥炭,品質優良,適合用于園藝和環保。
而能量密度高的能源泥炭則分布更廣。
從南到北,泥炭層的厚度也不盡相同。
一般來說,芬蘭南部、南部的湖區、北卡累利阿地區以及中部拉普蘭地區的泥炭層相對更深厚一些。
芬蘭全國大于20公頃的泥炭地,其原生狀態下的泥炭儲量高達693億立方米。
如果將其干燥后計算,總量約為63億噸,其中54%是水苔泥炭,45%是莎草泥炭。
這63億噸才是芬蘭泥炭資源真正的分量。
參考信息:國際泥炭學會官網.《泥炭地資源和芬蘭泥炭能源的利用》
中國的泥炭困局
早些年泥炭在咱們國家的存在感并不高。
直到現在,仍有很大一部分人,把它當成是水塘中的淤泥。
咱們的泥炭地,不像芬蘭那樣集中連片,而是呈現出東一塊、西一處,南一點、北一片的,零星散落。
要說最集中的地方,那還得是東北。
大小興安嶺的山地森林沼澤和三江平原的廣闊濕地,是我國最重要的泥炭分布區。
這些地方的環境冷濕,森林植被和苔蘚日積月累,形成的泥炭更適合工業或農業。
往西南走,青藏高原東緣的若爾蓋高原,那片海拔三四千米的高寒濕地,也蘊藏著極為獨特的泥炭資源。
這里的泥炭層深厚,記錄著高原氣候環境的變遷,具有極高的生態價值,相較于開采這里更需要的是保護。
再往下的云南和貴州,你能在部分高原盆地和湖泊沼澤發現泥炭。
再往東走,東南的沿海地區也能找到泥炭的蹤跡。
可以說,中國的泥炭資源,類型多樣,從寒溫帶到亞熱帶,從低海拔濱海到高海拔高原,都有分布。
隨著現代農業和園藝業的蓬勃發展,泥炭作為優質的土壤改良劑和栽培基質,需求量是噌噌往上漲。
從2015年開始,我國的泥炭進口量,每年以超過30%的速度遞增,從當年的60萬立方米,增長到2024年的300萬立方米。
這些進口泥炭主要用于景觀綠化和種苗培育,少量用于生產有機無機復混肥料。
為保護生態環境,我國已將泥炭列為,限制開發利用的資源類別。
這使得我國泥炭的對外依存度一直居高不下,是全球第五大泥炭進口國,僅次于德國、意大利、荷蘭和比利時。
咱們的進口泥炭主要來自拉脫維亞、德國、瑞典、芬蘭等西北歐國家,以及加拿大出產的蘚類泥炭。
我國有約124億立方米的泥炭資源總量,重量在數十億噸的級別,總儲量不到俄羅斯的4%。
且我國99%的泥炭是富營養型(更適合高需求的農業和園藝),而貧營養型(因其酸性和穩定性更適合生態修復和食用菌種植)只有1%。
這也是為什么咱們需要大量進口優質園藝泥炭的原因之一。
參考信息:北京大學期刊網.《中國泥炭資源》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