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和景明時節,桂林理工大學附屬小學的英語課堂飄起了綿綿"杏花雨"。今日,我校英語教研組以"清明"為主題,開展了一場別開生面的傳統文化英語活動課教學研討。這場由張馨文老師執教的創新課堂,將二十四節氣文化融入英語教學,為學科融合開辟了新路徑。
課堂直擊:雙語邂逅傳統文化
走進五(2)班教室,黑板上精心繪制的清明圖景瞬間引人駐足:煙雨朦朧的桂林山水間,嫩柳抽芽輕拂英雄紀念碑,水墨丹青與現代粉筆畫技法相映成趣。在這充滿詩意的情境中,張馨文老師以雙語繪本《Qingming: Between Spring and Remembrance》開啟課堂,通過中英對照的生動講述,帶領學生穿梭于介子推的傳說與現代清明節俗之間。
古風詩韻:當英文遇見唐詩
在了解清明起源后,課堂忽然"穿越千年"。四名身著素色漢服的學生款步上臺,手持竹簡,用清澈的童聲朗誦起英文版唐詩。杜甫的《春夜喜雨》(Happy Rain on a Spring Night)中"隨風潛入夜"化作"Silently with the wind, it steals into night",杜牧的《清明》名句"路上行人欲斷魂"被譯為"A drizzling rain falls like tears on Mourning Day"。古韻新聲間,英語的韻律與唐詩的意境水乳交融。
生命禮贊:從祖先到英雄的追思
"清明節我們祭奠祖先,還可以紀念哪些人?"當張馨文老師拋出問題時,黑板上的英雄紀念碑圖畫成為課堂焦點。學生小林搶答道:"抗日戰爭英雄!"這一回答引發連鎖反應,孩子們紛紛提到七星公園里的三將軍墓、八百壯士墓等桂林抗戰紀念地。"Yes! We honor martyrs too!"(是的!我們也祭奠英烈!)張老師順勢展開"heroic martyrs""patriotic spirit"等詞匯教學,并播放全國抗日名將和桂林抗日英雄紀念碑的照片,"他們用生命守護了我們的家鄉,清明節也是感恩的節日"。 在這個小小的教室里,一場跨越時空的精神對話正在熱烈展開,先輩們的精神火種,就這樣在孩子們的心中播撒、點燃,傳承的力量在悄然生長 ,為這堂清明節主題課增添了更為厚重的內涵。
生活對話:從習俗到文化認同
"你們家清明節會做青團嗎?"在生活經驗分享環節,孩子們用新學的"tomb-sweeping""ancestor worship"等詞匯,興奮描述著放風箏、踏青、祭祖等習俗。張老師適時引入"Cold Food Festival""Hanshi Festival"等文化概念,通過對比全國統一習俗與地方特色活動,構建起立體的文化認知框架。
教學創新:跨學科融合新范式
課程高潮出現在知識搶答環節。"What do willow branches symbolize in Qingming?"(柳枝在清明象征什么?)隨著問題拋出,同學們紛紛舉手。當聽到"Willow branches can drive away evil spirits!"(柳枝能驅邪)的準確回答,現場響起熱烈掌聲。這種寓教于樂的互動模式,讓學生在掌握"ancestral veneration""filial piety"等高級詞匯的同時,深化了對文化內核的理解。
教研深耕:二十四節氣課程體系建構
課后研討會上,英語教研組的老師們對構建系統的二十四節氣英語課程體系形成初步共識,每個節氣將開發主題詞匯庫、文化拓展模塊和實踐活動包,比如端午的龍舟劇本展演、冬至的英文數九歌等,讓傳統文化真正成為語言學習的鮮活載體。
實踐拓展:延續文化傳承
為了讓學生們進一步加深對清明文化的理解,課后還安排了豐富的實踐活動。學生們可以前往桂林本地特色的抗日英雄烈士墓,緬懷先烈;也可以在家動手做青團,體驗傳統美食的魅力,并鼓勵他們用圖片或視頻記錄做青團的過程。這些實踐活動將課堂知識延伸到生活中,讓傳統文化在學生們心中生根發芽。
通過這堂節氣主題英語活動課,我們看到了傳統文化在英語課堂上煥發出的勃勃生機。它不僅讓學生們學到了英語知識,更在心中種下了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種子。相信在未來,隨著24節氣英語課程的逐步完善,會有更多精彩的文化與語言碰撞的瞬間,讓我們一起期待!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