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古代,有很多經傳典籍,比如詩經、左傳,典有永樂大典,籍有武功秘籍。我們都聽過經典永流傳或者古籍修復,但是你有沒有想過,經和典有什么區別;傳和籍,又是怎么回事兒?
經,咱們比較熟悉,比如詩經易經,還有佛家的金剛經以及著名的黃帝內經,那么所有的這些經,都有一個共同的特點,那就是權威!
它權威到什么地步呢?可以這么講,在古時候能稱為經的,就是被國家認證的標準答案,代表的是某個領域的權威或者思想行為的準則。
比如黃帝內經,就是古代醫學的基礎,而學佛的人,金剛經也是必讀,能被古人列入經的范疇,必須滿足三個條件。
一是原創性,比如詩經和道德經都有無可爭議的原創性,二是系統性,比如易經被稱為萬經之首,因為他非常系統地解釋了整個宇宙天地運行的規律,第三,傳承,只有被一代又一代的人認證和傳承,才擔得起經的稱號。
那什么傳,傳的作用,就是給經做注釋,或者說當翻譯做解說,比如《左傳》,就是以《春秋》為本,通過記述春秋時期的具體史實來說明《春秋》的綱目。
咱們舉個例子,比如某個國君被殺,《春秋》的記載、就是“公薨”,而《左傳》卻能讓讀者詳細了解國君被殺的來龍去脈和相關細節。
所以對經書的解釋,就叫傳,包括各種歷史人物的傳記,其實也是對人物生平的解釋和考證,比如《史記》當中的某某列傳。
那么水滸傳之類的小說,雖然是虛構,但也采用了傳字來命名,這樣就給人一種特別真實的感覺。
那么典籍的典,是什么呢?甲骨文里“典”字,是雙手捧著一冊竹簡的樣子,本義就是非常重要的文獻,比如咱們現在遇到不認識的生字兒,那就上網搜索,而古人是靠查閱字典,比如《說文解字》,就是古代的字典。
典和經合起來就是經典,收錄在經典里的故事就叫典故,古人在某些重大的儀式上都要宣讀經典,所以就把這種儀式稱為典禮或者某某大典。當然,經和典之間還是存在區別,簡單來講,經是創造了新的知識,而典是將已經存在的知識進行了整理。
典籍的籍,是竹字頭,也就是竹簡,古代用竹簡記錄老百姓的檔案,比如家在哪里、有多少地,這個檔案就叫籍,所以人口檔案叫戶籍,學生檔案叫學籍,所以后來泛指一切裝訂成冊的東西,比如書籍。
那么所有的文獻和檔案合在一起,就叫典籍,《史記》中記載,說劉邦入主咸陽,蕭何搶著搬的不是金銀財寶,而是秦朝的“圖書檔案”,因為這些典籍才是真正無價之寶,它們就相當于現在的國家級數據庫。
最后來總結一下:經是權威的準則,傳是對經的注解,典是知識的整理,籍是數據和檔案。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