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 世紀前期在廣東崛起的“嶺南畫派”跨越省界,進入中國現代美術的中心行列,為長期以來處于邊緣位置的廣東繪畫帶來全國性的聲譽。然而到了20世紀后期,在相關的敘述之中,卻一度出現嶺南畫派一枝獨秀的偏頗。
“嶺南畫派無疑是廣東美術的亮點。然而,在歷史上尤其是百年以來,有著全國性意義的廣東畫家與繪畫,絕不是只有嶺南畫派。”近日,廣州市人民政府文史研究館館員、文博研究館員陳瀅上線“文史廣州”系列講座直播,她表示,在廣東美術史的敘述中,如何全面認識“廣東繪畫”的豐富、多元,如何造就開放包容的歷史大格局與多元繁榮的文化大語境,無疑是值得深入思考的。
在此次講座中,陳瀅詳細講述了嶺南畫派與廣東美術史,帶領聽眾在恢弘的歷史文化框架中,認識廣東美術史的價值與意義。
廣州市人民政府文史研究館館員、文博研究館員陳瀅。
古代邊緣化的嶺南繪畫與畫人
陳瀅講述道,廣東地處嶺南,位于古代中國版圖的最南端;北面有五嶺山脈,南面則瀕臨南海。在中國古代,遠離中央朝廷和漢傳統文化中心地區的嶺南,是“南蠻”之地、貶官之地、流放之地。嶺南地區從社會經濟到文化藝術諸方面的發展,都明顯落后于北方地區。明代之前,嶺南畫家寥寥無幾,有文字記載的有唐代的陳曇與張詢,宋代的白玉蟾三人,但他們都沒有畫跡存世。
1369年(明洪武二年),明朝政府改廣東道為廣東等處行中書省,并將海北海南道改隸廣東,廣東成為明朝十三行省之一。廣東單獨設省之后,從社會經濟到文化藝術都得到了長足的發展。在明代日益興盛起來的廣東文化中,繪畫亦得到很大的發展,出現了顏宗、林良等知名的廣東籍畫家。
到15世紀,廣東出現了一位具有全國聲譽、并有相當畫跡存世的畫家林良(約1426-1500,廣東南海人)。陳瀅表示,林良少年時代在廣東學過山水畫與人物畫,以花鳥畫見長。之后林良離開嶺南,在明天順、弘治年間(15世紀)供奉內廷;為當時最著名的宮廷畫家;與同時期的浙江人呂紀齊名,有“林良呂紀,天下無比”的稱譽。林良突破“院體畫”的程式,自創水墨畫新格,成為水墨花鳥寫意派的開宗大師,在明代畫壇有相當的影響。
[明] 林良 秋樹聚禽圖(廣州藝術博物院收藏)
清代,特別是清代中后期,是廣東文化的黃金時代。此時的廣東畫壇呈現一片繁榮的景象:先后出現不少善于繪事的文人,以及職業的畫家。其中的佼佼者有:清代初年善畫蘭竹的彭睿壦與薛始亨,善畫馬匹及花鳥的張穆,善畫山水的高儼等等。“這些畫家以各自不同的藝術探索,為廣東畫壇開創了新的局面。然而,他們大都蟄居在廣東,其知名度、影響力還是不過長江。”陳瀅說。
她表示,居巢和居廉是嶺南畫派的先師。兩人是堂兄弟,其人生歷程、藝術風格相近,并稱“二居”。 “二居”生長在廣東省番禺縣的隔山鄉(廣州“河南”),之后又輾轉于廣西, 長住在廣東東莞,最后回到隔山鄉終老。
[清] 居巢 牡丹花 (廣州藝術博物院收藏)
居巢、居廉一生的蹤跡基本在嶺南的地域,一生描繪的都是鄉土的物產——花卉魚蟲、蔬菜水果、河鮮海產,以及風俗民情等等。“二居”以寫生、寫實為旨趣,創造出獨特的圖式語言,其中最為著名的是“撞水”“撞粉”的技法。陳瀅介紹,盡管“二居”的影響力局限于廣東,在全國并沒有多少知名度。但居廉教畫授徒多年,桃李滿門。他最為著名的弟子高劍父、陳樹人,再傳弟子高奇峰,日后成為嶺南畫派的創始人,因而將居巢、居廉的知名度擴展開來。
20世紀聲名遠揚的嶺南畫派
進入20世紀,瀕臨大海、處于東西方文化交匯前沿的廣東,成為近代中國維新啟蒙運動與民主革命的策源地。而此時的廣東畫壇,出現一個聲名遠揚的畫派——嶺南畫派。
“嶺南畫派的創始人早年追隨孫中山投入國民革命。他們在國畫領域倡導‘藝術革命’,提出‘折衷中外、融合古今’的口號并付諸實踐。他們的知名度與影響力超越廣東,進入現代中國美術的中心行列。” 陳瀅說。
其中,高劍父是嶺南畫派的創始人與核心人物。陳瀅介紹,高劍父有著近六十年的繪畫歷程。高劍父早年師承居廉,與居派繪畫一脈相承;之后學習日本畫,進行“折衷中外”的“國畫革命”,畫風為之一變;然后又向傳統回歸,作“推陳出新”的實驗;在游歷南亞之后,脫盡日本畫風,將古今中外熔冶一爐,畫風又為之一變;到了晚年,則倡導“新文人畫”,畫風再為之一變。
高劍父《蟬鳴荔熟》
陳瀅表示,高劍父是20世紀最早實踐將西方寫實畫法引入中國畫的先驅之一。在廣東,高劍父先后在春睡畫院、南中美術院以及廣州市市立藝術專科學校任教,桃李滿門,“高劍父以改造中國畫為己任的那種遠大的抱負,永不停步的開拓進取精神,超越了大多數嶺南畫人平和安樂的格局;而高劍父的影響,亦遠遠超出了嶺南的地域。”
高奇峰、陳樹人與高劍父并稱嶺南畫派的創始人(二高一陳)、“嶺南畫派三杰”。
陳瀅講述道,在民國時期,高奇峰的聲譽與影響,與高劍父不相上下。“折衷派”之名,最先是由高奇峰提出來的。高奇峰創作盛期的作品,善于在中西藝術的“折衷”中找出平衡支點,獲得雅俗共賞的審美效果。而陳樹人認為“繪畫須得文學之助乃克大成”,他常常以詩入畫,詩情畫意融為一體,意境含蓄、清空、幽遠,極具“清微淡遠”之致;既不似傳統繪畫,又不似二高的中外“折衷”,而是作為“中國美術史上最后一個以不純粹的業余而享盛名的畫家” 的個性、學識、修養的“自我表現”。
高奇峰 《白鷺蓮花圖》(局部)
陳樹人《鄱湖一覽》
高劍父的學生黎雄才、關山月,高奇峰的學生黃少強、葉少秉、趙少昂,以及與高劍父有著亦師亦友關系的楊善深,是嶺南畫派第二代的著名畫家。“他們傳承并發展了嶺南畫派的藝術創新精神,又以個人獨特的風格卓然自立,開創了嶺南畫派嶄新的局面。”陳瀅說。
“廣東近百年美術史并非只有嶺南畫派”
自20世紀80年代以來,在日漸興盛的廣東現代美術史研究中,嶺南畫派成為“大熱門”,高劍父更是首屈一指:圍繞著嶺南畫派以及高劍父的藝術與人生,在粵港澳地區涌現出大大小小的文章,形形色色的展覽以及研討會。
“然而在20世紀,圍繞嶺南畫派開展的各種活動是良莠不齊的。”陳瀅表示,如一些介紹嶺南畫派的“流行文章”,翻來覆去、空洞膚淺地講什么“藝術革命”“撞水撞粉”“寫生抄生”,幾成陳詞濫調;而當時有限的廣東百年美術史敘述,甚至是廣東百年文化史中的“美術篇章”,往往都是只有嶺南畫派。
實際上,百年以來,廣東有一批與嶺南畫派并存的優秀畫家,他們在國畫、油畫、版畫、漫畫等各個領域“得時代風氣之先”,與嶺南畫派共同造就了廣東現代美術的輝煌,并且在全國有著相當的影響。
陳瀅表示,在20世紀前期的中國畫界,廣東的國畫研究會可謂人數眾多、組織完備、研究成果豐富。在創作實踐中,國畫研究會的主要成員,尤其是趙浩公、黃般若等人,更是以自己融會古今、推陳出新的創作實踐,在嶺南畫庫中留下了具有相當分量的畫作,以其繪畫作品的本身,證明了中國畫傳統的現代價值。
在中國油畫史研究當中,廣東是一個不可或缺的地區。在中國杰出油畫家的行列中,廣東人占有相當重要的分量:19世紀的林呱,可稱為“中國油畫的前驅”;清末至民國的李鐵夫,對西方寫實油畫從精神到技藝的深切把握,所呈現的精湛油畫造詣,在當時的中國堪稱翹楚。在20世紀中后期,本來是西方學院派油畫家的林風眠,以他獨特的“調和中西”之創作實踐,為西洋畫與中國畫的相融、相映、相輝 ——為東、西方藝術的“溝通”與“調和”,開辟一條嶄新的道路,成為中國美術史的一代大師。
在現代中國的版畫領域,特別是在20世紀三四十年代的中國新興木刻運動之中,多位廣東籍人士在全國赫赫有名:如李樺、黃新波以及賴少其,是魯迅倡導的新興木刻運動的主將之一;古元則是延安新興木刻的代表人物之一。李樺的《怒吼吧,中國》《掙扎》,黃新波的《他并沒有死去》《賣血后》,古元的《運草》《人橋》,賴少其的《抗戰門神》等等,既是中國20世紀版畫的經典作品——將西方現代版畫的形式與中國傳統版畫的意蘊相融合,開拓了中國版畫的現代形態;更是與“歷史洪流”“民族覺醒”相關聯,具有遠遠超出了美術領域的“時代意義”。
“進入21世紀以來,學界對廣東美術史,尤其是廣東百年美術史的研究與展示,可謂全面深入,繼往開來。而‘嶺南畫派研究’仍是熱門,相關的展覽、出版等層出不窮。”陳瀅認為,其中最為突出的,是由嶺南畫派紀念館主辦的“嶺南畫派在上海·國際學術研討會”。
2011年12月9日至11日,“嶺南畫派在上海·國際學術研討會”在廣州召開,“這次研討,在歷史文獻、檔案資料、美術圖像等等方面展開的發掘鉤沉、整理研究,都達到了前所未有的廣度、深度與高度——亦是到目前為止,‘嶺南畫派研究’最高學術水平的展現。”
此外,21世紀以來,學界對廣東美術史,特別是百年以來廣東美術史的敘述,是國畫、油畫、版畫、漫畫悉數呈現。其中最為全面展示廣東百年美術面貌的項目,則是2017年分別在中國美術館、廣東美術館展出的“其命惟新——廣東美術百年大展”。出展的554件作品來自全國40多家美術館、博物館,盛況空前。
其命惟新——廣東美術百年大展。
“嶺南畫派無疑是廣東美術的亮點,但是廣東美術史、尤其是百年以來的廣東美術史敘述,絕不應該只是嶺南畫派的一枝獨秀。”陳瀅總結道,研究廣東美術史,應該有更加開闊的視野與博大的格局:從廣東看全國,從全國看廣東,在“地域文化”與“國家認同”之中,在“邊緣”與“中心”之間,全面展現廣東美術發展那獨特的軌跡、紛繁的面貌,以及深厚的內涵;從而深入探求廣東美術的歷史記憶、文化傳統和價值觀念——在恢弘的歷史文化框架之中,正確認識廣東美術史的價值與意義。
想了解更多關于本講座的內容,點擊下面的鏈接可完整觀看。
https://m.mp.oeeee.com/live/7919_e732802ff0228b4c.html
為講好廣州故事,助力城市文化建設,廣州市人民政府文史研究館聯合廣州圖書館舉辦“文史廣州”名家講座系列活動,厚植城市人文情懷,讓廣大市民“讀懂廣州、熱愛廣州、奉獻廣州”。
南都廣州新聞部出品
采寫:南都記者 李竹 通訊員 彭丹
圖片由通訊員提供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