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美術報》第395期 美術聚焦
【編者按】在當今的智能化浪潮中,藝術生態正在經歷著多維度的深刻變革,這不僅體現在創作工具和媒介的革新上,更涉及藝術生產、傳播、消費及社會價值的重構。如何重新定義創作主體性、藝術價值與技術工具的關系等成為當前藝術界熱議的話題。清華大學美術學院與美國蘇富比藝術學院近日聯合主辦的“未來商業藝術生態:科技、文化與市場交融論壇”便探討了人工智能、數字藝術、虛擬現實等前沿技術對藝術行業的賦能作用。本期《中國美術報》特邀請相關專家學者從藝術創作、市場運營、收藏投資等角度共同暢想藝術生態的未來圖景。
文章導讀
跨學科融合與可持續發展——美術館運營的生態學視角 □ 張子康
AI驅動藝術設計生態變革 □ 王路平
藝術市場的未來發展趨勢 □ 唐輝
AI美術創作的智化狂潮與人文新生 □ 沈陽
□ 本報記者 賀瑋/策劃
跨學科融合與可持續發展——美術館運營的生態學視角
□?張子康
在當代藝術生態系統中,美術館既是藝術作品展示與收藏的空間,也需融入生態哲學、社會參與及跨學科實踐,成為連接自然、城市與人文的紐帶。美術館運營或可以在生態理念、跨學科協作、城市更新、收藏體系及運營模式等方面進行思考,以實現可持續發展。
美術館的生態位重構
生態理念與學術構建的融合。美術館需突破傳統“白立方”模式,將生態意識納入策展與運營核心。應反思運營機制,以學術獨立性為基礎,構建與城市發展聯動并與生態保護相契合的展覽研究機制。通過公共藝術將生態哲學轉化為可視化的空間敘事,啟示美術館可通過多視角的生態藝術項目介入城市轉型、跨學科協作與公共參與。生態藝術具有跨學科屬性,涉及自然生態、社會文化及經濟可持續發展等多維度。美術館可組織生態學者、藝術家與公眾,通過調研、展覽、學術研討等形式推動跨界對話,使藝術創作與生態知識傳播形成閉環,強化美術館作為社會教育平臺的功能。
城市更新與生態價值的平衡。美術館在城市化進程中扮演調和者角色。上海西岸十年的發展表明,藝術空間與城市更新存在動態互動:一方面,美術館需適應時間和空間的變遷;另一方面,通過在地性項目留存集體記憶,將生態關懷嵌入城市肌理。這要求美術館在運營中兼顧長期生態價值與短期空間利用效率。
收藏體系與生態敘事的關聯。美術館的收藏策略應反映生態議題的多元性。收藏應注重豐富有“創造力與傳播性”的作品,而生態藝術常以過程性、參與性為特征,需突破物質載體限制,納入影像、文獻及社區共創成果。二者的關聯可以有助于構建“自然—社會—文化”生態的立體敘事,通過藝術行動推動可持續發展。
運營模式的生態化轉型。美術館需探索多元資金支持與公益性服務的平衡。臨時性展覽、快閃推廣項目與在地合作可降低運營成本,同時保持生態議題的靈活性。此外,數字化平臺可延伸生態藝術的傳播邊界,如中央美術學院美術館“CAFAM智識學習中心”通過線上資源庫擴大影響力,實現生態理念的傳播。
新繹美術館舉辦的宋冬、尹秀珍雙個展“一刻·出入”現場展出的宋冬大型參與性裝置作品《一刻》
未來發展趨勢
批判性重構的新美術館學。以“自我反觀與跨文化研究”為核心,強調美術館需突破傳統制度框架,通過批判性視角重新定義機構使命。例如,成都市美術館通過展覽“祥云瑞鵠”與“與天地精神往來”的學術并置,構建連貫的“在地”藝術史敘事,實現從“文化容器”到“知識生產引擎”的轉型。
社區嵌入與社會美育網絡。上海推行的“社會大美育”計劃顯示,美術館正轉向節點化生存:通過社區商業綜合體搭建傳播網絡,使藝術觸達效率提升40%。美術館需在內容、空間及參與三個方面匹配社區需求,例如利用商業體中庭、連廊等非傳統展區,創造“偶遇式美學體驗”。
館際協同與數字生態共建。“文博資源共享機制”正在催生云上美術館群落,通過區塊鏈技術實現館藏數字化流通,并運用NLP解析跨館藏品間的隱性關聯,如成都A4美術館的“西南生態藝術計劃”將唐卡轉化為元宇宙中的可交互數字資產。
流動性策展與彈性網絡。“模塊化展陳系統”理論正顛覆固定場館思維。例如,新繹美術館利用20000㎡可變空間,在學術展與商業快閃項目間靈活切換,實現運營效益與學術價值的動態平衡。此外,深圳雅昌的實踐表明,采用可拆卸智能展墻的流動項目,可使單次展覽觸達人數擴大五倍,并促使40%的參與者轉化為實體館觀眾。
全球本土化共生理論。美術館需構建文化轉譯機制,使晦澀理論轉化為具象視覺敘事,同時保留本土文化基因。例如,新繹美術館通過“徐悲鴻藝術大展”的國際化策展語言,既深化對中國現代美術史的研究,又借助雙年展等平臺實現跨文化對話。
美術館作為藝術生態的關鍵節點,需以生態思維重構其功能:從被動展示轉向主動介入、從單一學科敘事轉向跨領域協同、從靜態收藏轉向動態實踐。這些理論共同指向美術館的生態位重構——從單一文化機構轉變為兼具學術生產、技術實驗與社會服務的復合體。未來的美術館應成為激發可能性的開放系統,而非封閉的知識圣殿?!?/p>
(作者系新繹美術館館長)
AI驅動藝術設計生態變革
□?王路平
今天,AI技術已成為藝術設計行業的重要生產工具。風險投資公司A16z的2024年AI應用榜單顯示,圖像和視頻生成類應用在設計領域尤其受歡迎,它被廣泛應用于電商、廣告、影視和游戲等行業。AI技術的迭代通過生成式AI到智能體AI的轉變,賦予藝術創作模式新的生命力。2025年,智能體AI有望成為主流,它不僅能生成內容,還具備自主決策能力,使藝術創作從單純的工具輔助走向真正的人機互動與合作,成為設計師的伙伴。
AIGC設計新范式2.0:從工具到生態的躍遷
在設計領域,AIGC設計正在實現從工具型向生態化的躍遷。生成式AI(范式1.0)依托模型資產與生成工具促進創意生產,如同電力推動工業革命。到了今天,我們邁入了AIGC設計范式2.0,通過多模態設計資產庫的構建、AI工作流的集成化和協同模式的智能化,將設計效率大幅提升。
多模態化設計資產庫的構建是關鍵。企業需要建立一個涵蓋文本、圖像、視頻及AI模型的資產庫,并實現跨模態映射。這為設計師提供了更加豐富的創意資源,以適應不同藝術風格的需求。
設計工具也在從基礎生成式AI工具發展為更復雜的AI工作流,多模態化的設計工具逐步取代傳統生成工具。2025年,多模態AI工作流將在企業場景中迅猛增長。如阿里云推出的PAI ArtLab一站式AIGC設計工具,它聚合了開源的主流工具,為設計從業者提供即開即用的AI設計工具,加速了AIGC和行業場景的融合。同時,PAI ArtLab具備的云端技術和開放性使得設計師能夠輕松進入AI時代的創作生態。目前,PAI ArtLab正通過其平臺為各行業用戶提供高效的工作流應用。
協同模式的變化使得AI正在擁有“左腦邏輯(LLM語言模型)+右腦藝術(VLM視覺模型)+知識庫記憶”的能力,這使得AI能夠更加自然地與人協作,挖掘需求并產出高契合度的設計成果。
阿里云與浙江大學合作的藝術與考古學院課程成果
《中國歷代繪畫大系-圖像數據的生成式人工智能研究》
AI設計與文化藝術、教育的融合創新
傳統文化的數智化傳承正在成為藝術創作中的重要議題。AI通過學習中國傳統文化、非物質文化遺產等視覺特征,建立垂直領域的傳統文化數據集和模型庫,以輔助設計師進行迭代創作。
在中國的高等教育中,AI技術的應用也逐漸深入。例如:阿里云與浙江大學合作的《中國傳統繪畫的AI再創作》課程,通過數據標注與模型推理訓練推動了傳統繪畫的創新再現。重慶大學的課程通過AI輔助設計對中華文明經典進行了視覺重塑。與北京服裝學院的合作課程探索了AI在傳統服飾的生成與設計語言構建中的應用,這些課程內容顯示了教育與AI技術的深度融合。這兩年,阿里云設計中心通過持續參與教育部產學研協同育人項目,帶領全國近百所設計藝術院校的兩萬多名大學生入門AIGC。
不僅是教育領域,這種技術滲透也正影響著傳統行業。阿里云服務的供春AI作為紫砂壺AIGC MaaS平臺,依托PAI ArtLab進行訓練和推理,建立了超過15萬個紫砂壺行業數據集和高質量模型,為當代年輕人快速學習設計制作紫砂壺提供了很好的平臺,同時助力甄選與傳承非遺技藝,為傳統手工藝人的創作提供了有力的工具。
總而言之,AI正逐步重構藝術生態的底層邏輯。在技術層面,多模態模型與AI Agent將推動設計工具向智能化發展。在文化層面,AI為非遺保護與創新提供新路徑,使傳統文化得以數智化重生。在教育層面,跨學科的“藝術+科技+人文”模式將成為未來人才培養的核心,助力新生代設計師在AI時代嶄露頭角。
展望未來,AI不僅將繼續激發設計師的創意,更將成為探索藝術邊界的新伙伴,通過技術創新與文化傳承,我們將建設更加多元和包容的藝術生態,為設計行業的未來開拓全新的可能?!?/p>
(作者系阿里云設計中心總監)
藝術市場的未來發展趨勢
□?唐輝
作為榮寶齋這一承載著深厚文化底蘊的老字號藝術機構,我深切地感受到了傳統文化企業受到的沖擊與挑戰。在這個日新月異的時代,藝術行業正面臨著前所未有的變革,我們可以將其概括為三大現實挑戰相互交織的復雜局面。
首先,當前藝術創作的多樣性和創新性受到了一定的影響,藝術創作的整體面貌略顯單調。
其次,經濟周期的波動對藝術市場的影響愈發顯著。2024年,拍賣市場普遍遭遇了腰斬式的下滑,許多藝術品流拍,成交價格也大幅縮水。這股經濟的寒流讓藝術市場陷入了一片蕭瑟,投資者和收藏家的信心也受到了嚴重打擊。
再次,傳統文化機構在體制機制轉型上面臨著難題。傳統的運營模式已經難以適應新時代的需求,而新的運營模式又尚未完全成型。這種青黃不接的局面讓傳統文化機構陷入了困境,如何在保持傳統底蘊的同時,實現與現代市場的無縫對接,成為我們亟待解決的問題。
然而,危機中往往蘊含著轉機。在挑戰與困境中,我們也觀察到了四個積極的發展趨勢,它們如同清風,為藝術行業帶來了新的希望。
2月8日,佳士得拍賣宣布將舉辦AI藝術拍賣專場。次日,數字藝術家Beeple于社交媒體上發表作品《The War of Art》:帶有“ChatGPT”Logo的機器人牽著被束縛的人類,涂改反對拍賣的海報。
一是藝術生態的年輕化。近年來,收藏群體的結構正在發生變化,“90后”“00后”新生代藏家的占比持續提升,無疑彰顯了年輕一代對藝術的熱愛和追求。同時,創作力量也在更新迭代,通過各大全國性青年藝術展覽平臺,我們已經培育出了一批被市場認可的青年藝術家。他們的作品既具有傳統文化底蘊,又融入了當代審美,為藝術界注入了新的活力。此外,運營模式的創新也為傳統藝術產業帶來了新的機遇。相關統計顯示,文玩電商平臺的用戶中,“Z世代”占比已超過50%,直播拍賣等新渠道讓傳統藝術以更加生動、直觀的方式呈現在觀眾面前,為藝術市場注入了新的活力。
二是生活藝術化的趨勢正在深化。中產階層的藝術消費呈現出三大特征:資產配置需求、空間美學升級和文化體驗消費。越來越多的高凈值家庭將藝術品納入資產組合,將其作為一種穩健的投資方式。同時,當代藝術裝置在家居場景的應用不斷增長,人們開始更加注重生活空間的美學價值。此外,藝術研學、非遺手作等體驗式消費規模也持續擴大,人們越來越愿意通過親身體驗來感受藝術的魅力。
三是科技與藝術的深度融合。在創作層面,AI輔助、人機協同創作成為藝術界的熱門話題。這種科技與傳統技藝的結合,讓藝術創作變得更加高效、便捷。在鑒證體系方面,區塊鏈技術的應用使得藝術品溯源的準確率大幅提升,為藝術品的真偽鑒定提供了有力的技術保障。在市場拓展方面,數字藏品交易額也十分可觀。這些現象都反映了科技與藝術結合的無限潛力。
四是政策賦能帶來了新的機遇。文化數字化戰略的實施、文博場館文創開發政策的放寬以及藝術品進出口關稅的優化等政策的出臺為藝術行業的發展提供了有力的支持,推動了跨境交易規模的增長,也為傳統文化機構的轉型升級提供了新的契機。
面對未來藝術生態的轉型,傳統藝術機構應在以下幾個方面作出努力:構建“傳統+當代”的產品體系,既保持傳統文化的底蘊,又融入當代的審美元素;打造“線下體驗+線上交易”的經營模式,實現線上線下的無縫對接;探索藝術金融化的創新路徑,為藝術市場注入更多的活力;培育復合型藝術經紀人才,為藝術行業的持續發展提供有力的人才保障。
在這個充滿變革的時代,傳統文化品牌的煥新需要堅守核心價值與擁抱變革并舉。讓我們以更加開放的心態,在守正創新中開辟傳統文化的新紀元?!?/p>
(作者系榮寶齋副總經理、榮寶齋畫院院長)
AI美術創作的智化狂潮與人文新生
□?沈陽
傳統書畫創作強調“心目手”的統一,創作者通過長期的技藝磨礪,將內心的修養與審美眼界融入手的動作,最終呈現為作品。這種過程緩慢而深沉,帶有濃厚的修煉意味。技法的精進、審美的提升和境界的升華,往往需要數年甚至數十年的積累。這一過程不僅是技藝的錘煉,更是人格與文化的沉淀。而在AI繪畫時代,“心目手”的“三統一”被賦予了新的內涵,演變為“心目言”的新統一:心,指創作者的審美理念、對AI機制的理解以及創意構思,成為驅動創作的核心;目,指創作者通過視覺審視AI的輸出結果,并根據審美標準進行篩選與修正;言,指與AI交互的語言技巧成為創作的關鍵媒介,精準的提示詞如同傳統繪畫中的筆觸與墨色,直接決定了作品的風格與內容。在這一模式下,創作的載體從“手”轉向了“言”,提示詞成為新的“技法”。這種轉變標志著藝術媒介從“技藝”走向“智藝”,創作者不再依賴手工的熟練度,而是通過語言與智能算法協作完成作品。這種范式變革不僅改變了創作的實現方式,也對創作者的能力提出了新的要求。
AI繪畫將傳統藝術技法的漫長修煉過程壓縮到了極致——從輸入提示詞到生成作品,往往只需數秒。這種高效性帶來了前所未有的便利,但也付出了不小的代價:手的進化被終止。傳統藝術中雙手不僅是創作的工具,也是審美與文化記憶的載體,隨著AI的介入,手的角色被語言與算法取代,技藝的傳承渠道逐漸弱化;耐心與沉淀的淡化,傳統創作強調“慢工出細活兒”,而AI的即時性可能催生急功近利的審美傾向,削弱對耐心修煉與文化厚度的重視。由此引發的核心問題是:在“瞬時創作”的潮流中,如何保留文化的厚重感?AI繪畫如何在享受快捷高效的同時,兼具人文精神的“慢審美”價值?或許,答案在于重新審視創作過程,將AI的輸出視為起點而非終點,通過后續的審美調校與文化注入,賦予作品更深層次的意義。
沈陽使用AI創作的作品
AI繪畫的易用性顯著降低了藝術創作的門檻,但與此同時,低門檻可能導致以量代質,大量缺乏深度的作品充斥市場,淹沒真正具有獨創性的杰作;當創作不再依賴內在積累,作品容易陷入同質化與表面化的窠臼。面對這一雙刃劍,未來的藝術實踐需要重新思考創作者的定位。技術門檻降低后,對“審美判斷力”和“文化素養”的要求或許會更加凸顯。如何在普遍化的創作能力與精品創造之間劃出界線,成為值得探討的問題。一種可能的路徑是建立新的評價體系,強調作品的思想深度與文化內涵,而非僅停留于視覺效果。
AI繪畫之所以具有時代魅力,源于其獨有的特征,這些特征不僅重塑了創作邏輯,也拓展了藝術的可能性:傳統繪畫從構思到完成可能耗時數天,而AI能在幾秒內將靈感轉化為圖像,這種即時性極大提升了創作的流暢感與熱情;AI內置豐富的風格庫,創作者可以輕松調用古典主義、印象派或東方水墨等風格,并實現跨界融合,這種靈活性在傳統方式下幾乎不可想象;無需技法積累,普通人也能通過直觀審美生成高質量作品,藝術創作從精英化走向大眾化;AI的快速迭代與低試錯成本,使創作者能夠高頻嘗試創意,大幅提升藝術探索的效率;AI的“幻覺效應”帶來隨機性,為創作者提供超越自身經驗的靈感,拓展了藝術的想象維度;AI繪畫不僅是工具革新,更是思維與表達路徑的突破,推動了人與技術共生的藝術實踐。這些特征共同構成了AI繪畫的吸引力,使其成為當代藝術領域最具變革性的力量之一。
在AI繪畫的“心目言”新統一中,藝術的內涵發生了顯著變化:傳統藝術強調技藝的精湛,而AI時代更重視創作者的審美判斷與語言創造力;創作者從直接的執行者變為“策展者”與“引導者”,通過提示詞設計與結果調校主導創作。然而,無論技術如何進步,AI繪畫的成功依然離不開創作者的人文底蘊與獨特審美意識。缺乏這些內核的作品,可能僅停留在視覺刺激的層面,難以觸及藝術的深層價值。這提示我們,技術只是工具,藝術的靈魂仍掌握在人類手中。
AI創作已成為不可逆的趨勢,人類創作者的使命正在走向新的發展方向:未來創作者需更加注重美學感知與文化素養的培養,以駕馭AI生成深刻的作品;強調作品背后的思想意義,而非僅追求表面的視覺效果,賦予AI創作以歷史縱深感;在AI的快速生成基礎上,加入人工的深度調校與文化注入,實現技術效率與人文價值的平衡。未來的藝術實踐或許是人與AI的協同創作模式:AI提供高效的創意輸出,人類則負責賦予作品靈魂與文化厚度。這種模式既能保持時代感,又能延續藝術的生命。
AI繪畫不僅是工具革新,更是文化創新的契機。唯有在技術與人文之間找到共生之道,藝術才能在新時代煥發出更耀眼的光芒?!?/p>
(作者系清華大學新聞學院、人工智能學院雙聘教授)
編輯 | 賀 瑋
制作 | 閆天蒙
校對 | 蔡培新
初審 | 李振偉
復審 | 馬子雷
終審 | 金 新
《中國美術報》藝術中心內設美術館、貴賓接待室、會議室、茶室、視頻錄播室,背靠中國國家畫院,面臨三環,功能齊全、設備完善,誠邀您到此舉辦藝術展、品鑒會、研討會等活動。
地址:北京市海淀區西三環北路54號
聯系人:王會
聯系電話:010-68464569 18611300565
《中國美術報》為周報,2025年出版44期。郵發代號:1-171
1.全國各地郵政支局、郵政所均可訂閱,264元/年
2.直接向報社訂閱,發行聯系人:吳坤 電話: 13071178285
新聞熱線
電話:010-68469146
郵箱:zgmsbvip@163.com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