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玲
四月金陵,梧桐新綠與秦淮河清波相映成趣。在這座沉淀著六朝煙雨、十朝風華的古城地下,南京地鐵6號線明故宮站的施工現場,正上演著一場跨越時空的匠心對話。
明故宮站是南京地鐵6號線全線最深車站,基坑深度達39米。“這并非普通的深基坑,而且還是在文物和高校的‘心臟’旁施工。”中鐵電氣化局鐵路工程公司南京地鐵6號線項目經理張忠華介紹說。
原來,施工區域上方地面是國家級文物保護區明故宮遺址、南京航空航天大學等重要建(構)筑物。施工的每個步驟,都如同在精密儀器上動刀,容不得半點閃失。
正因如此,車站設計采用了獨特的“分層分坑”結構。“對地面原有建筑的影響降到最低,卻讓施工難上加難。”張忠華說,車站還在設計中融入了明故宮神韻,相當于建設兩座“地下宮闕”。
項目部成立了專項攻堅小組,采用BIM(建筑信息模型)技術先做虛擬模型,把飛檐斗拱、雕花窗欞都“搬”進模型里,反復推演裝飾方案,在保證結構安全的前提下,最大限度還原歷史韻味。
“地下宮闕”如何選材?“找質量過硬又能‘講故事’的材料。”材料挑選環節,項目現場質檢員李江濤說,他們的目的就是讓乘客一進站,就能觸摸到歷史的溫度。經過數十輪篩選,團隊終于找到紋理細膩、色澤溫潤的石材,仿佛將明故宮的磚石時光凝固其中。
“0.3毫米誤差,必須調整!”施工現場,測量員段天樂舉著高精度測量儀,一絲不茍地檢查各項數據指標。面對作業人員的不解,段天樂嚴肅地說:“誤差肉眼看不見,但歷史看得見。”
現場施工人員常常趴在地上,拿著圖紙反復比對,一待就是幾個小時,只為讓墻面圖案對稱、線條流暢。
如今,明故宮站逐漸展露新顏。步入車站,天花吊頂上的飛檐斗拱仿佛在訴說大明風華,墻面飾面板的紋理與色彩勾勒出歷史的輪廓。這座凝聚著建設者智慧與匠心的“地下宮闕”,讓現代與古代在地下空間完成了一場完美的對話。
來源:中工網-工人日報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