審美培養并非一項額外的任務,當我們將美融入班級的每一個細節,班級管理便能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來源 | “中國教師報”微信公眾號
作者 | 王小玲 深圳市寶安中學(集團)海天學校
在教育的廣闊天地里,審美能力不僅是藝術教育的核心,更是助力孩子全面發展的關鍵因素。
作為一名班主任,我深知班級絕不僅僅是管理紀律的場所,更是培育學生審美能力的重要陣地。
一
班級環境:開啟美學第一課
1. 墻語啟智:讀寫繪潤美
每接手一個新班級,我并不會急于布置教室。
在我看來,美,應從課堂上的寫字起步。我帶領學生從正確的寫字姿勢開始練習,讓他們感受筆畫流暢時的節奏與美感;引導學生分析字的結構、整體布局,還會組織書法比賽和欣賞活動,在這一系列過程中,潛移默化地影響學生的審美觀念。
美,同樣也源于朗讀。在朗讀前,我會向學生介紹文章的背景、作者的生平以及創作意圖,幫助他們更好地理解文章的內涵。朗讀時,教導學生通過輕柔的聲音表達細膩情感,用緩慢的語速傳達深厚情意,注意停頓和重音,去感受語言的韻律美;還會組織分角色朗讀,讓學生體會不同人物的情感和語氣,配合音樂增強情感表達和美感體驗。在學生朗讀的同時,鼓勵他們進行繪畫創作,將文字轉化為視覺作品,加深對文字美感的理解與感受。
經過一個多月的熏陶,學生積累了一定的審美能力后,我便鼓勵他們把自己創作的書法、繪畫、手工藝作品掛在教室墻上。
不過,我并不會讓作品掛滿整個墻面,而是留出一面專門用于作品展示,其他部分適當留白,這樣能讓教室更顯寧靜和諧。一開始,學生作品的表現形式較為簡單,但隨著幾期作品的更換,作品質量和創意都在逐漸提升。漸漸地,教室墻面宛如一個迷你美術館,充滿了學生的個性與創意。
2. 走廊植綠:賞景悟自然
師生共創的“綠植走廊”給我們帶來了意外的驚喜。
教室門口的走廊,不只是美觀舒適的公共空間,更是提升學生學習與審美能力的重要場所。
經過商議,我們充分利用走廊的空曠空間開展綠植種植活動。每位同學選擇一種自己喜愛的種子,種植后在花盆上標注姓名、植物名稱及養護方法,然后整齊地擺放在走廊欄桿一側。陽光透過綠植葉片,在米色地面上灑下細碎的金色光影,閃爍動人。
最讓人欣喜的是,看著自己精心培育的種子發芽、開花、結果,紅的、黃的、粉的花瓣在走廊綻放,圓的、扁的、長的果實掛滿枝頭,仿佛置身于童話般的繽紛世界,學生充分感受到了生命成長之美。
走廊一角的生態水景也別有一番趣味。三尾錦鯉在水草間悠然游動,墨色蝌蚪在假山中嬉戲,在孩子們精心準備的生態缸里,小動物們演繹著生動的自然小品。學生定期更換水質、清理魚缸,輪流承擔維護職責,人人都成了小小飼養員。通過持續觀察綠植生長與水族動態,記錄生命的成長變化,孩子們深刻感受到了自然的奧秘與生命的意義。
此外,我們還結合綠植與水族的生態主題,組織書法、繪畫和手工制作活動,引導學生通過藝術創作表達對美的理解與感悟。
這些活動不僅鍛煉了學生的動手能力,增強了他們的責任意識,更深化了他們對生命與自然的審美認知。
二
班級活動:感受美的體驗
班級活動是培養學生審美能力的重要載體。設計富有美感的活動,能讓學生在實踐中感受美、表達美。
我班每個學期都會舉辦一期“班級美育節”,活動內容豐富多樣,包括“美在身邊”繪畫比賽、“創意手工”制作大賽和“班級一臺戲”。
“美在身邊”繪畫比賽,每個學生用畫筆描繪自己認為最美的校園角落、自然景觀或生活瞬間。于是,校園晨光里嬌艷的三角梅、雨后積水的美麗倒影、同桌看書時專注的側臉等,都被一一呈現在畫紙上。在筆尖游走的過程中,那些平日里容易被忽略的平凡細節,都被賦予了美的形態。通過這樣的活動,學生逐步學會用審美的眼光觀察世界、感受世界,進而熱愛這個世界。
“創意手工”制作大賽,我和美術老師一起帶領學生利用廢舊材料,如紙盒、瓶蓋、樹葉等制作手工藝品。有的學生用樹葉拼貼成精美的畫作,有的用紙盒制作出實用的收納盒,還有的用易拉罐做出別致的手工擺件。當學生的創造思維被激發,他們的雙手仿佛擁有了神奇的魔力,讓廢棄的物品煥發出新的生機。這一活動不僅提高了學生的動手能力,還讓他們學會用審美的眼光看待廢品,理解了環保背后的美學內涵。
“班級一臺戲”,則為學生提供了一個展示自我的舞臺。學生自愿報名,通過鋼琴演奏、詩歌朗誦、舞蹈表演、架子鼓演奏,以及相聲、武術、魔術等多種形式,表達自己對美的理解。在這里,藝術的種子生根發芽,綻放出絢麗的花朵。
三
班級管理:品味美在細節
班級管理并非只是維持秩序,更是培養學生審美能力的重要途徑。通過貼合學生年齡特點的班級規則和美育活動,能讓學生在日常生活中感受美、踐行美。
1. 立“美育公約”:樹行為之美
為了將審美教育融入日常管理,我和學生共同制定了“美育公約”,具體內容如下:
“美在行為”:要求學生保持教室整潔,物品擺放整齊有序;與同學交流時使用禮貌用語,用美好的語言傳遞溫暖。
“美在習慣”:每節課后整理好書包和課桌,保持整潔美觀;學會垃圾分類,維護教室環境的清潔美觀。
“美在心靈”:鼓勵學生主動幫助有需要的同學,用實際行動傳遞美;學會欣賞他人的優點,以美的眼光看待身邊的人。
2. 摳管理細節:潤心靈之美
在日常管理中,我格外注重細節之處的美。
比如,在學生的作業本上貼上可愛的小貼紙作為鼓勵;用漂亮的字體書寫作文評語;板書時做到圖文并茂、色彩豐富;在學生生日時,組織全班同學一起制作賀卡送上祝福;看到學生的紐扣松開、衣領不整或者發絲散落時,我會輕輕抬手幫他們整理。
這些細小的舉動讓美從一枚貼紙、一行評語、一顆紐扣開始蔓延,悄悄住進孩子打量世界的眼里,讓他們學會用美的眼光看待生活,用美的行為伴隨成長。
四
家校合作:延續美的旅程
審美能力的培養離不開學校和家庭的共同努力。
家校協同合作,能夠將美育延伸到家庭生活,構建起完整的美育體系。
1. 家庭美育規劃:促成長美途
在家長會上,我們提出了“家庭美育計劃”,鼓勵家長和孩子共同參與美育活動。
“家庭藝術日”:在周末,家長可以和孩子一起走進大自然,觀山看海,感受日出日落的壯麗;走進廚房,一起切菜發面,品嘗生活的酸甜苦辣;走進田野,挖豆種菜,欣賞蒲公英隨風飛揚的美好。
“家庭美育小故事”創作活動:邀請家長和孩子共同創作關于美的小故事,可以是轉角遇到的一朵野花帶來的驚喜,也可以是共同完成一件陶藝作品的快樂,還可以是幫助他人時綻放的燦爛笑容。在創作過程中,親子之間的審美對話自然展開,“美”的種子也在共同創作中悄然發芽。
2. 搭建共享平臺:聚家校美力
搭建家校美育資源共享平臺,就像是為家長們打開了一扇“美的櫥窗”。在這里,展示著公園里家庭野餐的歡樂場景、廚房中孩子大顯身手的精彩瞬間、公路上親子共騎的自由畫面。每個上傳的鏡頭,都能成為其他家庭美育的靈感源泉,讓美的氛圍在家校之間不斷傳遞。
審美培養并非一項額外的任務,當我們將美融入班級的每一個細節,班級管理便能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整潔的教室自然會營造出安靜的學習氛圍,藝術化的規則更容易被學生接受和遵守。而最重要的是,孩子們開始學會用美的、創造性的眼光去看待世界,這將為他們的未來發展奠定堅實的基礎。
如果你覺得這篇文章不錯的話
歡迎【關注】&【星標】&【轉發】
來源 | 《中國教師報》
編輯 | 皮皮兵不皮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