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7年5月,國軍五大主力之一的整編74師,在孟良崮戰役中被華野殲滅。
不過,74師并未因此就徹底消失,而是在不久之后死灰復燃,也就是進行了重建,并重新投入到了華東戰場之中,繼續與華野作對。
說到這里有人就會問,既然74師在孟良崮中都被殲滅了,又是怎么完成重建的呢?這就要說到一個關鍵人物,正是在他的不斷奔走之下,74師才能得以“還魂”。
一、老兵是關鍵
重建74師的關鍵人物,正是曾任74師副師長的邱維達。
孟良崮戰役打響時,作為副師長的邱維達并未在部隊之中,而是參加了國軍在南京組織的將官培訓班。
也正因如此,他才會躲過一劫,未與張靈甫一起葬身孟良崮。
當然,僅靠他肯定不行,畢竟重建一支部隊也不是他能說了算的,推動此事的核心人物,則是74師的老上司王耀武和俞濟時。
當初,是俞濟時一手創建了74軍,他本人則擔任了74軍第一任軍長,而曾在74軍中擔任過51師師長的王耀武,便是第二任軍長,并且也是他讓74軍得以揚名。
正因如此,當74師覆滅于孟良崮的消息傳來后,王耀武極為心痛,據說一度傷心到痛哭流涕,畢竟不管怎么說,74師都是自己一手調教出來的部隊,且部隊中有好幾個軍官都是追隨自己多年的老部下,如今居然沒了,自然讓王耀武無法接受。
在此之后,王耀武向老蔣提出重建74師,而老蔣也有這個想法,最終,經過王耀武的力薦,邱維達這個王耀武的老部下,同時又是74師的副師長,就成了重建任務的具體執行人。
而在同意重建74師時,老蔣曾語重心長的對王耀武說,“74軍原弟建軍,望保持74軍特殊軍風”。
74師有什么特殊軍風呢?從孟良崮戰役中就能窺知一二,在戰役打到最后階段,也就是74師大部已被殲滅后,華野居然又從山坳里搜出來足足7000人。
這7000人,當時靜悄悄的躲在山坳之中,幸虧發現的及時,要是這7000人趁著華野放松警惕來一個突然襲擊,那就麻煩了。
所以,74師的特殊軍風就是極為頑固以及輸了也不服,哪怕是已經被大部殲滅,還琢磨著怎么翻盤。
帶著老蔣的囑咐,王耀武對邱維達的重建工作,給予了大力支持。
首先是出人出錢,來協助邱維達收攏74師的殘兵,74師雖說被華野殲滅,且被俘虜近兩萬人,但戰場那么大,還是存在有漏網之魚的。
此外,還有一部分是趁著華野看管放松,偷偷跑出來的。
經過收攏,邱維達一共找到了差不多2000人,而這兩千人中,絕大部分都是74師的老兵,甚至還有幾個軍官。
比如有74師51旅副旅長王夢庚、51旅151團副團長王克己、57旅170團團長馮繼異等。
除此之外,邱維達還把74師在漣水之戰前后,因傷住院治療的老兵也找了回來,加上從戰場上逃出來的那兩千多,一共收攏了5000人上下。
而這5000人,成了重建74師的中堅力量。
之所以這么說,原因很簡單,首先,邱維達收攏的5000人里,有好幾個原74師的軍官,而有這些人在,馬上就能走上原有崗位。
此外,這5000人基本都是74師的老兵,并且,其中還有差不多20%左右的人,是當初跟著王耀武一路打出來的老兵中的老兵。
有業務熟練的軍官,還有作戰經驗豐富的老兵,這自然就對74師的重建工作,起到了重要作用,最重要的是,有邱維達這個副師長號召,更是讓這些人愿意重建老部隊。
與此同時,王耀武和俞濟時也十分大方,先是王耀武把他指揮的山東警備二旅整個送了過來,之后俞濟時則是把國軍廣東警備旅,以及一個新兵團劃到了74師建制下。
如此一來,加上孟良崮戰前參加集訓的新兵,邱維達手里就有了可以組建三個旅建制的兵力。
既然兵力已經差不多了,那重建也自然是水到渠成,之后,邱維達依舊是按照三旅九團制,完成了74師的重建工作。
通常來說,重建后的部隊往往要比之前差一些,但74師卻并非完全如此,在其重建之后,依然發揮出了可比肩曾經的戰力。
比如在1948年初的阜陽之戰,74師的58旅就扛住了中野30000余人的進攻,即便是排除中野缺乏重武器這個因素,也足以說明重建后的74師戰力不俗。
還有就是濟南戰役期間,王耀武空運過去了74師的七個連,負責守衛郵電大樓,而在華野進攻此處時,這7個連給華野造成了不小傷亡。
能在重建后依舊保持一定戰力,一個很重要的原因,就是有相當比例的老兵,有這些人作為基干,自然就讓重建后的74師并不比之前遜色太多。
二、主心骨王耀武
王耀武當初是74軍51師師長,之后在1939年又升任74軍軍長,一直到1944年,他才從74軍軍長任上調離,改任二十四集團軍總司令。
不過,即便是當上了集團軍總司令,王耀武依然與自己的老部隊關系密切,當時他的二十集團軍,麾下所轄的部隊就有74軍,另外,同屬二十四集團軍建制的100軍(即后來的整編83師),有不少出身于74軍的軍官在其中任職。
比如該軍軍長李天霞,就是原來74軍的老人,先后擔任過74軍的旅長、師長、副軍長等職務,所以從某種角度上來說,100軍算是另一個番號的74軍。
到了抗戰勝利后,王耀武雖說去了山東主政,但由于他長期擔任過74軍的上司,且該軍中,包括張靈甫、邱維達、陳噓云等絕大部分人都是當初追隨他多年的部下,因此,王耀武就在無形之間,成了74軍精神上的“圖騰”。
甚至從某種角度上來講,王耀武成了74師軍官的信仰支柱。
正因如此,在74師覆滅之后,那些殘存的軍官和士兵,因為有王耀武的存在和號召,很快就重新聚到了一起。
因此,在這些殘兵的心中,如今既然有老長官主持大局,那么74師一定能重振旗鼓。
再者,當時的王耀武,正擔任著國軍第二綏靖區司令長官,同時也是國軍山東黨政軍統一指揮部主任、國軍山東政府主席,省保安司令、山東軍管區司令。
諸多職務在身,除了說明王耀武深得老蔣器重之外,同時也是王耀武手里有實權的體現。
所以,在那些74師殘兵的眼里,王耀武不僅是把自己一手帶出來的老長官,也是當下國軍中炙手可熱的人,更重要的是,跟過王耀武的都知道,與國軍其他將領相比,王耀武的軍事才能還是相當優秀的。
而有這樣的老長官主持大局且當靠山,自然就讓重建后的74師心氣兒十足,同時也能很快一掃之前覆滅的陰影,轉而發揮出加強的戰斗力。
而與之有鮮明對比的,就是重建后的國軍第5軍,第5軍在淮海戰役中覆滅于陳官莊,而在解放戰爭初期,該軍曾一度是華野的頭號勁敵,由于該軍一度敗少勝多,時任該軍軍長的邱清泉便放言華野“逢五不戰”,這里的“五”,說的就是第5軍。
而在覆滅之后,該軍于1949年3月也進行了重建,但重建之后的戰斗力極差,與覆滅之前相比,除了番號一樣外,根本沒有可比性。
究其原因,正是該軍雖說重建,卻沒有了主心骨和靈魂人物,而74師在重建后,既有曾經的副師長邱維達,更有主心骨老長官王耀武,自然就能發揮出較強戰斗力。
三、不服和不忿成動力
對于74師為何會在孟良崮覆滅,國軍方面曾做過深入研究和討論,大部分人都認為,是張靈甫孤軍冒進,把部隊帶到了孟良崮這個絕地,才導致全軍覆沒的。
而除了國軍高層之外,74師的中基層軍官,也曾針對孟良崮戰役進行過反復研究,比如邱維達曾寫過《孟良崮戰后調查記》,曾任74師57旅旅長的陳噓云,則寫過《孟良崮就殲親歷記》等多個相關材料。
而這些材料,也讓74師的整個覆滅過程愈加清晰。
比如陳噓云就認為,孟良崮是一個缺水少柴的險惡荒山,而這種地形,“最為兵家所忌”,因此,沒有考慮把部隊帶上此處后會有什么后果的張靈甫,是最大的責任人。
還有,曾任74師51旅151團團副的王克己,則在《整七十四師在孟良崮戰役被殲情況》中提到,在上孟良崮之前,該師參謀長曾就修建前往垛莊的軍用公路一事,向張靈甫提出過建議,建議他不要那么大張旗鼓的修公路,不然很容易暴露行軍企圖。
結果,張靈甫根本不在乎,反而說“就是要八路知道,他們敢來就和他們干一下”。
諸多回憶雖有不同,但均可以總結為一點,那就是在74師的中基層軍官乃至士兵眼里,張靈甫的自大和指揮失誤,才是74師覆滅的主要原因。
所以,在74師重建后,這些軍官和老兵的一致想法是,74師原本可以不用敗的這么憋屈,只要不失誤且指揮得當,那么一定能重振旗鼓。
比如74師51旅副旅長王夢庚,在74師完成重建并改編為74軍后,擔任74軍21師師長的他,就在作戰會議上極為自負的說:
“部隊的戰斗力不是關在營房里就能練成的,只要有機會我們就要打,并且,只要指揮不犯錯誤,部隊的戰斗力就會越打越強,解放軍也不是三頭六臂,沒什么可怕的”。
王夢庚的看法,其實也透露出另外一個意思,那就是對74師敗在華野手里不服氣,而這也是當時74師大部分人的想法,這些人都覺得,只要指揮官不再犯張靈甫的失誤,那74師不至于走到覆滅哪一步。
而這種不服和不忿,就成了74師重建之后最大的動力來源,帶著這種想法,這些人重新投入到了戰場之上,試圖戰勝與華野,以報孟良崮之仇。
在這種情況下,自然也讓重建后的74師發揮出了一定戰力,但這些人卻忽視了一點,那就是74師的覆滅,除了有華野戰術高超之外,更多的是來自廣大人民的支持,因此,74師即便是戰斗力再強,但站到了人民的對立面,所以,不管死灰復燃多少次,最終依然還是會走向覆滅。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