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全球軍火市場上出現了一個耐人尋味的現象:曾經被各國爭相搶購的戰斗機,如今卻成了“滯銷品”。冷戰時期動輒幾十架起買的盛況不再,甚至連印度這樣的“軍購大戶”也開始猶豫不決。這背后究竟藏著哪些不為人知的原因?
一、天價戰機讓小國“望而卻步”
冷戰時期的戰斗機堪稱“白菜價”。以蘇聯米格-23為例,單價僅360萬美元(折算購買力約當今2000萬美元)。而如今,一架美國F-35要價1.09億美元,俄羅斯蘇-35也要1億美元,連四代機如F-16V的價格都接近7000萬美元。
對于GDP不足千億美元的小國而言,購置一支現代化空軍意味著掏空國庫。以烏干達為例,2017年購入8架蘇-30MK2后,高昂的維護費用直接擠占了國防預算,最終不得不轉向更便宜的梟龍戰機。
這種“買得起養不起”的困境,讓許多國家選擇“躺平”——寧可維持老舊機隊,也不愿冒險升級。
二、二手戰機市場“內卷”嚴重
冷戰后,大批退役戰機涌入二手市場。例如,美國拋售的F-16二手價僅需新機的三分之一,性能卻仍可應對中小國家的需求。這些“性價比之王”迅速搶占市場,讓殲-10、米格-35等新機型舉步維艱。
還有,就連俄羅斯自己的蘇-30和米格-29,也被二手市場擠壓得喘不過氣。畢竟,對預算有限的國家來說,“能用就行”遠比“最新款”實在。
三、國際局勢“降溫”,戰爭形態巨變
冷戰時期,美蘇對峙讓各國時刻緊繃神經,戰機采購成了“保命剛需”。但如今,全球化讓經濟合作取代軍事對抗,小國更愿將資源投入基建而非軍備。即便局部沖突頻發,現代戰爭的核心已從“空中制勝”轉向“體系對抗”。
俄烏戰爭便是一面鏡子:俄軍雖有蘇-35等先進戰機,卻因缺乏預警機、衛星偵察和電子戰支持,屢屢被烏軍無人機和防空系統反制。反觀烏克蘭,僅憑北約情報支援和少量蘇-24,便能用巡航導彈遠程打擊俄本土。
這場戰爭讓小國醒悟:與其砸錢買戰機,不如投資無人機和防空系統——后者成本更低,效果卻立竿見影。
四、F-16與F-35的“壟斷困局”
在現役戰機中,F-16堪稱“三代機之王”。冷戰后的黃金二十年里,它占據了全球70%的三代機市場,構建了龐大的兼容生態。后發者如殲-10,即便性能相當,也難以撼動其地位——畢竟,換裝意味著重建整個后勤和訓練體系,成本高得嚇人。
而五代機市場則被F-35“卡脖子”。盡管其性能領先,但美國通過源代碼和后勤系統牢牢掌控“命門”。北約盟友甚至擔心:一旦得罪美國,F-35可能被遠程“鎖死”。這種“受制于人”的風險,讓加拿大、葡萄牙等國紛紛暫停采購,轉而觀望歐洲自研的六代機。
戰機市場的冷清,實則是國際格局、戰爭形態與技術革明的綜合結果。未來,隨著六代機、無人機和AI技術的突破,市場或將迎來新一輪洗牌。但無論如何,誰能以更低成本提供更完整的作戰體系,誰就能在這場“軍售寒冬”中破冰前行。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