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信陽市中心醫院浉河院區內鏡診療中心迎來一位特殊患者。這位54歲男性患者體重104kg,BMI達31kg/m2,遠超18.5 - 23.9kg/m2的正常值范圍,兩年前曾于外院進行胃鏡手術遭遇嚴重麻醉窒息缺氧,歷經搶救治療才脫險。此次,患者希望能在信陽市中心醫院順利完成胃鏡下手術。經評估,患者鼾癥明顯,其常規麻醉窒息風險極高。
然而,面對這一棘手病例,信陽市中心醫院麻醉團隊完美詮釋了專業賦能,臨危不懼,憑借麻醉科團隊自主研發的“咽腔導管”這一科研成果,麻醉科與消化內科李士坤主任共同制定了安全的手術麻醉方案。
麻醉前,患者血氧飽和度SPO?僅93%,處于亞缺氧狀態。術中,團隊在胃鏡引導下精準將“咽腔導管”置入聲門處,并連接麻醉機供氧。隨著麻醉加深,患者SPO?不僅未下降,反而升至100%,李士坤主任順利完成胃EMR手術。整個過程患者生命體征平穩,麻醉安全得到充分保障。此病例充分展現了麻醉團隊以精湛醫術與科研碩果,將重重困難熔鑄為應對的底氣,彰顯了麻醉學科在危重患者救治中的核心價值。
麻醉科研:從臨床需求到技術革新
“咽腔導管”的誕生,是麻醉科研與臨床實踐緊密結合的典范。該成果由麻醉科涂立剛主任指導、劉建樹主任醫師團隊研發,基于中國人群口腔及咽腔解剖特點,專為無痛胃腸鏡麻醉設計。其質地光滑柔軟、操作簡便,既能優化呼吸道通暢性,又能實現專業供氧,顯著降低窒息風險。目前,“咽腔導管”已獲國家專利及醫療器械注冊證,并在河南省多家醫院推廣,成為提升麻醉安全的重要工具之一。
麻醉安全:科研賦能,生命至上
麻醉安全是圍術期醫療質量的核心。全球每年因麻醉并發癥導致的醫療事故中,超30%源于呼吸道管理不當。近年來,國內麻醉學界聚焦精準麻醉、困難氣道管理等方向,推動了一系列科研成果轉化,如智能麻醉監測系統、超聲引導神經阻滯技術等,顯著提升手術安全性與患者舒適度。
科研引領未來,安全奠定基石
麻醉學科發展離不開科研創新與臨床轉化的雙向驅動。國際麻醉學會(ISA)指出,麻醉科研應圍繞“安全、精準、高效”優化圍術期管理策略。同時,麻醉安全文化建設也至關重要,通過規范化培訓等措施可系統性降低麻醉風險。
信陽市中心醫院麻醉科在涂立剛主任的帶領下,始終重視科研創新與轉化。在2024年度醫院新技術新項目評審中,科室榮獲一等獎2項,二等獎1項,涂立剛主任榮獲科研二等獎。
麻醉科研,不僅是技術突破,更是對生命的敬畏與擔當。未來,隨著人工智能、大數據與麻醉學的深度融合,麻醉學科必將迎來更廣闊的發展空間,為更多復雜手術保駕護航,為患者的生命健康貢獻更大力量!
圖文:劉建樹 李 勇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