凌晨五點,老張在小區門口盯著手機等了半小時,順風車平臺顯示“附近無可用車輛”。他開的是一輛老款燃油車,每月油費就要2000塊,但最近接單量越來越少——平臺把順風車訂單優先派給新能源車,而他的車每公里成本比電車高出一倍。
這個開了三年順風車的老司機第一次意識到,自己可能成了“時代淘汰品”。
順風車這門生意,正卡在十字路口。平臺數據顯示,2023年順風車訂單量比2021年下降35%,但新能源車占比卻沖到68%。
北京車主李姐的遭遇很典型:她去年換了一輛電動車跑順風車,雖然每單補貼多5元,但充電站排隊三小時、電池衰減后續航縮水等問題,讓實際收益比預期低了20%。更扎心的是,平臺對順風車的抽成比例從10%漲到18%,美其名曰“安全保障費”
政策收緊讓順風車雪上加霜。多地要求順風車必須登記“合乘協議”,每天接單不得超過兩次。杭州司機老周對此哭笑不得:“我每天通勤順路接三單,現在只能接兩單,第三單賺的錢還不夠交罰款。”
更隱蔽的監管陷阱藏在保險條款里:多數車主買的私家車險不認順風車性質,一旦出事,保險公司常以“非法營運”為由拒賠。上海發生過這樣的案例:順風車司機撞傷人,法院判決平臺無責,車主自掏腰包賠了23萬。
技術變革正在改寫游戲規則。某車企推出的“共享座駕”服務,用戶通過App就能召喚附近空閑車輛,這些車全部是自動駕駛的新能源車型。
更殘酷的是,當自動駕駛車隊覆蓋主要干道,順風車車主連“賺外快”的機會都會被搶走——系統算法能精準匹配同路乘客,成本比人工駕駛低40%。深圳試點的“順路拼車柜”更顛覆傳統模式:乘客把行李放進智能柜,系統自動調度車輛,全程無需與司機接觸。
但順風車不會徹底消失,它正在夾縫中尋找新形態。成都出現的“社區拼車圈”就是典型:居民群自發組織早晚班接送,車主固定服務5個家庭,每月收1200元交通費。這種模式避開平臺抽成,還能通過錯峰出行規避限行。
更有意思的是“順風車+社區服務”轉型:杭州有司機在車上放快遞柜,接單時順便幫鄰居取件,月均增收800元;北京車主把后排改裝成移動書吧,吸引家長付費讓孩子搭車學習。
2025年的順風車,注定要戴著重重鐐銬跳舞。它不再是點開App就能接單的“共享經濟”,而是演變成需要多重身份的特殊存在——既是精打細算的賬房先生(要會算充電優惠和補貼規則),又是社區關系的潤滑劑(得和物業、鄰居處好關系),更是自動駕駛時代的“備胎”(在系統無法覆蓋的短途需求中找機會)。
那些還在堅持的老司機,要么轉型成社區運力承包商,要么就得接受成為“新能源車時代活化石”的命運。或許正如某位車主在車友群里的自嘲:“我們不是在跑順風車,是在給算法當備胎,給自己掙體面。”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