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稅的關鍵時刻,中國與歐盟達成了戰略合作協議。現在大家最關心的一點是:歐盟會不會取消對中國電動車加征的關稅?
最新數據顯示,中國一季度與歐盟之間的進出口總額是 1.3 萬億人民幣,同比增長 1.4%。數據公布后,更多人表示,中歐之間交易體量如此之大,在關稅的關鍵時刻,我們會不會精誠合作,共同對抗美國?要弄清楚這個問題,我們必須全面分析。中歐目前的合作體量確實很大,但最關鍵的是,我們只是歐盟的第三大出口國。歐盟的第一大出口國是誰?
是美國,中間還有個第二大出口國英國。這著實讓人費解,6000 萬人口的英國,在歐盟的采購量竟然比我們十幾億人口的中國還多。所以,現在大家明白為何說中國消費力有待提升了吧,英國對歐盟的進口量超過了中國。搞懂這個問題,就知道歐盟接下來在關稅問題上,是否會完全與我們站在一起。
當美國對全球主要經濟體都加征關稅后,歐盟的態度值得關注。中國率先強硬對抗,歐盟一直表態強硬反抗,卻沒有實際行動。看到中國非常強硬的態度后,他們才宣布反制。但在特朗普宣布給不反制的國家 90 天豁免期后,歐盟立刻宣布暫停反制。所以,大家要明白歐盟的立場,他們不會像我們一樣強硬反抗美國。
還有,中歐達成合作協議時,歐盟為何沒有立刻取消對中國電動車加征的關稅?要知道,去年以來,歐盟對中國汽車,尤其是電動車加征關稅一事鬧得沸沸揚揚。最開始,歐盟內部有一些國家反對,但最后還是對我們的電動車加征了關稅。我們要搞清楚,歐盟為什么加征我們電動車的關稅?因為汽車是歐盟極為重要的產業。歐盟有 6 億多人口,是經濟發達區域,其 GDP 常年在全球排名前二、前三,當年一度超過美國,位居世界第一。
歐盟市場龐大,汽車對外銷售曾是其重要收入來源。如今在中國市場,歐盟汽車被中國本土電動車打得節節敗退。就拿保時捷來說,它所有車型都是從歐洲出口到中國,這幾年保時捷在中國銷量下滑,歐盟每年因此損失多少億美元的出口額,大家可以算一算。中歐之間最大的問題在于,汽車產業如此,其他產業也是如此,重疊性太高。
過去,我們做中低端產業,歐盟是上游,他們將機械設備、高端制造業產品,比如我們沒有的高端制造、精密儀器、精密機床、高端化學品、高端生物制藥等出口給我們,我們做下游,進行生產,再將產品賣回歐盟和美國,從事勞動密集型產業,那時我們是上下游關系。
但現在,中歐產業重疊非常嚴重。這幾年歐盟對我們的態度轉變巨大,這與我們的產業升級有很大關系。我們體量龐大,還是擁有完整主權的國家,而歐盟只是一個經濟政治聯合體,并非主權國家,在政治影響力上遠不如中國。這就是歐盟忌憚中國經濟崛起的關鍵原因。
所以大家看,歐盟為何暫時不放棄對中國電動車加征關稅這張牌?或許他們是在與中國博弈,以在復雜多變的關稅戰中為自己爭取更多利益。從歐盟的角度看,這無可厚非。所以,我們不要期待別人在態度上對我們有所轉變,我們只能不斷升級產品、提升科技水平、增強產品競爭力,讓消費者無法拒絕。
20 年前,中國人寧愿花幾十萬買進口車也不買國產車,到現在也有一部分人寧愿花 400 多萬買奔馳大 G,也不買 100 萬的國產汽車,這就是品牌的力量。如果中國電動車強大到一定程度,不管歐盟加多少關稅,歐洲消費者不傻,還是會愿意購買。要是中國電動車在科技含量、產品質量上遠超現在的燃油車,消費者怎么會拒絕呢?
多花幾萬元,誰不愿意購買更好的產品?賈漢哥來到中國,試駕了問界 M9、比亞迪仰望等中國電動車后,感嘆這些車如果能在美國銷售,即便售價 100 多萬美元,他也完全愿意購買。所以,最重要的是,如果我們能拿出讓消費者無法拒絕的產品,就根本不用擔心加征關稅的問題。我們不能把希望寄托在別人身上,而要依靠自己。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