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些年,全球汽車產業進入了電動化、智能化、網聯化的敘事狂歡,資本、技術、營銷、政策聯手卷起一股產業熱浪,編織出這樣一幅認知圖景:汽車是一種令人目眩的科技產品。
然而,芯片短缺、電池原材料價格波動、產能過剩、智駕安全事故等問題,暴露出產業根基的脆弱性。智氪書社認為,汽車急需回歸制造業敘事 ——以制造能力為核心,重塑產業生態的底層邏輯。
如今的汽車業有一股濃濃的浮夸氣息,人們像看待文娛明星一樣看待車企及其高管。這背后實質上是產業的失衡:傳統燃油車產能閑置與新能源汽車盲目擴產并存、部分企業因制造能力不足難以將前沿技術轉化為可靠產品、供應鏈韌性和產品質量穩定性問題暴露于一次次登上熱搜的車輛事故……
電動化轉型中,車企往往樂于強調產品的卓越性能與市場擴張的成果——這當然沒什么錯,但嚴謹縝密的制造業體系是支撐這兩方面的基礎,也是更值得被重視的部分。J. Powr 的研究顯示,車輛可靠性每提升 1%,品牌溢價能力增強 3%。
事實上,制造業對整個汽車產業生態都起著擎天柱般的作用——這本是常識——制造能力決定了產品質量的穩定性,并直接影響消費者的體驗與車企的品牌聲譽。同時,制造環節的成本控制能力是企業競爭力的關鍵,而制造體系的完整性與靈活性又決定了供應鏈的抗風險能力。最近美國特朗普的“對等關稅”行動引發全球性爭議,在汽車業的語境下,全球分工體系的重構,讓本地化制造能力成為汽車業應對貿易壁壘與地緣政治風險的重要屏障,而這本應是制造業生態研究的構成部分,而不是完全新鮮的認知。
而要重構汽車業的制造業敘事,至少要從三個維度展開。
首先,重新定義制造能力,將智能化技術務實地深度融入生產流程,提升效率與可持續性。
比方說,用好AI。沒人否定AI的價值,關鍵是怎么用、如何幫助其進化。工業觀察家田中美會認為,AI 驅動的生產系統能通過實時數據采集與分析,實現生產流程的動態優化,如智能質檢系統于毫秒級完成車身缺陷檢測;數字孿生技術使工廠能在虛擬環境中模擬生產過程,提前預判設備故障與產能瓶頸……田中相信,這種智能化重構的意義,不僅在于提升效率,也在于推動制造環節從 “標準化生產” 向 “個性化定制” 轉型。
其次,優化供應鏈布局,通過區域協同與全球化布局增強韌性。這對于積極探索全球化和出海的車企應該是不陌生的。
值得注意的是,地緣政治風險與貿易壁壘所造就的供應鏈區域化集中,意味著人們嘗試通過技術共享與產能協同,提升區域整體競爭力。以太倉汽車產業集群為例,數百家配套企業圍繞核心主機廠布局,實現研發、生產、測試的全鏈條協同。
對頭部企業而言,“多中心”的產能配置是分散風險的一種辦法。在過去幾年,一些企業也正是如此行事的。比如特斯拉上海超級工廠不僅服務中國市場,還成為全球出口中心。“在中國,為世界” 的模式既利用中國供應鏈優勢,又規避單一市場風險。但鑒于國際形勢的變化如此之快,如何構思及實踐適合自己又能不斷進化的戰略,對車企是個考驗。
最后,應平衡政策引導與市場選擇,建立以制造能力為核心的產業評價體系。
政策和市場大家相對熟悉,就不多談了,就評價體系的范式轉換說幾句。傳統以銷量、市場份額為核心的評價體系,實際上已不適應新競爭格局。新評價體系需納入制造精度(如車身焊接合格率)、供應鏈響應速度(如緊急訂單交付周期)、綠色指標(如單位產值碳排放)等維度,以引導資源向制造能力強的企業傾斜。
顯然,上述過程需要企業、政府與社會的協同努力,既要避免盲目冒進,也要防止陷入路徑依賴。
在錯綜復雜的外部環境下,汽車產業和民眾都有必要清醒認識到:制造能力不是技術創新的附庸,更不能凌駕于營銷之上,它是決定產業興衰的根本。唯有回歸制造業本質,強化制造環節的核心地位,才能在全球競爭中構建可持續的產業優勢。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