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在南京開了一場全球6G技術大會,鄔賀銓院士直接點明了一件事:6G標準有分裂的風險。這句話聽著就讓人心里咯噔一下。畢竟從1G到4G,全球通信技術雖然競爭激烈,但至少在標準上還算統一。到了5G,雖然開始有了些分歧,但大方向還是沒亂。現在6G還沒影子呢,分裂的苗頭倒是先冒出來了。
鄔院士說,1G到4G那會兒,目標很單純,就是給消費者打電話、發短信、上網,技術發展路徑也清晰。可到了5G,事情開始變得復雜了。頻譜資源不夠用了,只能靠擴展頻段、堆天線,硬著頭皮往上沖。中國5G商用五年了,下載速率確實比4G快了七八倍,但用戶感受呢?說實話,很多人覺得也就那樣。工業應用呢?也沒像當初吹的那樣遍地開花。這就讓6G的研究有點騎虎難下的感覺。
中國工程院院士鄔賀銓
鄔院士還提到,6G得服務低空通信、衛星通信這些新領域,不同行業的需求完全不一樣。以前通信網絡是“我搭臺,你唱戲”,現在得先搞清楚行業到底要什么,才能定義網絡怎么建。問題是,現在國際競爭太激烈了,6G標準可能被撕裂成幾塊。鄔院士呼吁,全球同行得加強合作,把標準、頻譜、供應鏈這些事兒統一起來,否則市場也會被割裂。
說到這兒,我突然想起之前有消息說,英偉達這些歐美巨頭正在搞6G標準,還不讓中國廠商參與。這事兒要是真的,那華為、中興這些企業可就壓力山大了。6G不僅是面向消費者,還得服務行業,這就需要通信業和其他垂直行業深度合作。鄔院士還提到,到2030年6G商用時,手機可能變成AI終端,流量成本也會比4G更低。但問題是,技術進步了,服務能不能跟上?用戶體驗能不能兌現?這些都是未知數。
從數據上看,5G的普及率雖然高,但用戶感知并不強。根據工信部的統計,中國5G基站已經超過290萬個,但用戶投訴里,5G信號不穩定、套餐貴的問題占比高達37%。這說明,技術進步和用戶體驗之間還有斷層。6G如果想避免重蹈覆轍,就得在用戶體驗上多下功夫。
再看國際競爭,美國、歐盟、日本這些地方都在搶6G的制高點。美國的Verizon、AT&T,歐盟的愛立信、諾基亞,都在搞自己的6G聯盟,試圖主導標準。而中國這邊,華為、中興雖然技術不差,但國際話語權還是弱了點。尤其是美國對華為的芯片封鎖,直接讓華為手機業務元氣大傷。如果6G標準再被割裂,中國廠商可能連參與的機會都沒有。
不過話說回來,6G真能帶來什么革命性變化嗎?鄔院士提到的AI終端、低空通信、衛星通信,聽著很酷,但離普通消費者有多遠?現在5G的VR、AR應用,除了游戲圈有點動靜,其他領域基本沒啥水花。6G會不會也變成“看上去很美”的技術?這得打個問號。
再想想成本問題。6G基站建設成本肯定比5G高,頻譜資源也更稀缺。如果標準分裂,供應鏈割裂,那成本只會更高。到時候,運營商會不會又把成本轉嫁給用戶?如果6G套餐動輒幾百塊,用戶會買賬嗎?這都是懸在6G頭頂的達摩克利斯之劍。
最后,6G的行業應用到底能不能跑通?鄔院士提到要服務行業,但行業需求太分散了。比如,工業互聯網需要低時延、高可靠,車聯網需要高速率、廣連接,低空通信又需要覆蓋廣、穿透強。通信網絡能不能同時滿足這些需求?如果不能,6G可能又會陷入“叫好不叫座”的尷尬。
說到這里,我突然想到一個問題:6G到底是為了技術而技術,還是為了用戶而技術?如果只是拼參數、搶標準,那6G可能只是另一個“技術秀場”。但如果能真正解決用戶痛點,比如讓流量更便宜、信號更穩定、應用更實用,那6G才算是抓住了本質。
各位覺得呢?6G的未來是更便宜的流量,還是更智能的終端?如果6G真要服務行業,你覺得哪些行業會最先受益?歡迎在評論區聊聊你的看法!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