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0年陰沉的梅雨天,海安絲綢印染廠設計室的空氣里漂浮著染料與墨香混合的潮濕氣息。二十八歲的鄭忠站在畫案前,目光穿透玻璃窗上的雨痕,落在同事夏晶那張被揉皺的漢隸書法方巾花稿上。這張被棄置的廢花稿,即將在撕紙的裂帛聲中完成一次宿命般的藝術轉生。
三年來的繪畫探索還在畫布上凝固成迷惘的形狀,三年前畢業于南通師專美術系的鄭忠,在絲網印花的機械重復中始終保持著藝術家的敏感。色彩堆積的困頓、水墨暈染的猶疑,都在印花車間工友們的刮刀聲里沉淀成某種蟄伏的能量。他像那個蜷縮在作品角落的一只小蝸牛,觸角始終向著未知的時空伸展。
當手指觸及紙本纖維的瞬間,閉上眼睛,命運的齒輪便開始悄然轉動。漢隸方整結構桎梏的封閉圖式,在撕紙產生的鋸齒狀邊緣中突然獲得了呼吸。這種源自隨性不經意的破壞性動作,意外契合了漢代簡牘穿越時空的殘缺漫漶之美??埨w維的自然斷裂,竟暗合了藝術史上最精妙的留白法則——那些參差的裂痕,恰似敦煌壁畫上剝落的墻壁,在殘缺中顯影出永恒的光華。
鄭忠絲網版畫處女作
《米字格系列之一》
尺寸:65x65cm
創作年代:1990年
1993年獲中國版畫版種大展全國第五屆三版展兩展銀獎
1993年獲美國廖修平優秀版畫作品獎
入選《中國百年版畫展》
入選《中國絲網版畫回顧展》
入選《中國版畫1979-1999》
中國美術館收藏
絲網版畫特有的層次肌理,將這次偶然的撕裂升華為震撼的視覺寓言。五套絲網版疊印出的時空隧道里,工業化生產的精確與手工撕紙的隨機達成奇妙平衡。那只負重前行的蝸牛,既是創作者鄭忠的精神自況,更暗喻著傳統藝術基因在當代語境中的艱難蛻變。當這件名為《米字格系列之一》的作品在西安美院美術館展出時,以其獨特的畫風與精湛的語言,一時轟動,“她”讓評委、專家、觀眾看到的不僅是技法的創新,更是一個藝術生命破繭中完整隱喻的精神鏡象。
《米字格系列之一》載入《當代中國的青年和共青團》
榮格曾說:“每個偶然都是戴著面具的必然。”這張被雨水浸軟的廢棄畫稿,實則是中國現代版畫等待了半個世紀的催化劑。從吳冠中形式美學的余韻,到徐冰天書符號的預兆,鄭忠的撕紙實驗恰好站在了藝術史邏輯的某個隱秘節點。那些看似隨機的紙纖維裂痕與那只緩緩前行的蝸牛,最終編織成改寫《中國百年版畫》《中國現代美術全集》諸典藏的經緯章節。
在這個充滿復制與粘貼的數字時代,我們依然需要銘記那個陰雨綿綿的午后。當工業文明的精確與藝術創造的混沌在撕紙聲中猝然相遇,迸發出的不只是某個藝術家的覺醒火花,更是整個時代對“現代性”的重新詮釋——真正的藝術突破,往往始于對“廢棄”的重新凝視。
時過境遷,一別三十四年,當然更要追憶、感恩那位遞來一根火柴點燃起未來版畫家、水墨畫家鄭忠藝術靈感的同事夏晶先生。
國家大型企業江蘇海安絲綢印染廠團支部活動后留影,后排左起第九位是設計師夏晶,后排右起第三位是設計師鄭忠。
這是同事夏晶在鄭忠藝術進程中無私貢獻的星光時刻,豈僅僅如此而已?他還在鄭忠的求學道路上又作神助攻。
1991年仲夏的南京藝術學院,蟬鳴撕開溽熱的空氣。當鄭忠在校園轉盤處喊出“金庚榮”三個字時,命運的絲網版畫交響曲已悄然覆上第七層絲網版畫的疊音,這個看似偶然的黃昏,實則暗藏著中國版畫史最精妙的套色邏輯——同事夏晶的推薦信、金教授的回首、楊春華系主任可遇不可求地及時“翩然而至”辦公室,共同構成了藝術史進程中的“共時性”時刻。
在江蘇海安絲綢印染廠設計室里,夏晶遞出介紹信的姿勢,與數月前他拋下那張漢隸方巾稿的動作形成奇妙鏡像。
《米字格系列之一》載入《中國當代美術圖鑒》
《米字格系列之一》被著名作家劉索拉遴選為她的長篇小說《女貞湯》的插圖。
這位南藝服裝系高才生或許不曾料到,自己兩次漫不經心的“動作”,竟都成為點燃藝術革命的燧石。當鄭忠攥著那張留有夏晶余溫的信件奔向南藝時,中國版畫現代性轉型的伏筆,早已寫在八小時工作制之外的人性溫度里。
那天黃昏五點多的南藝轉盤,此刻儼然成為藝術史的空間樞紐。南京藝術學院工藝系主任金庚榮教授轉身的0.3秒,不僅接續了夏晶種下的因果鏈,更接通了橫跨太平洋的藝術血脈——國際版畫大師美國西東大學教授廖修平帶來的現代版畫理念,即將通過這個意外獲得的“第二十一個名額”,注入到中國當代藝術的經脈。南京藝術學院美術系主任楊春華周末加班時被叩響的門扉,則像極了敦煌藏經洞那道被王道士無意敲開的墻,歷史總在非工作時段顯露出它的狡黠。
在這場環環相扣的命運戲劇中,每個“偶然”都暗含必然的基因密碼。夏晶若未曾在南藝習得學院派的人脈網絡,鄭忠便少了叩擊藝術圣殿的敲門磚;金教授若非恰巧走過轉盤,中國版畫史或將永遠錯過那次關鍵的套色疊印。就連楊春華購物歸來的時間誤差,都精準得如同版畫機齒輪的咬合——這些散落在時光褶皺里的貴人密碼,最終拼湊出改寫《中國現代美術全集》的密鑰。
2005年由中國美術家協會主辦、廣州美院美術館承辦的“中國絲網版畫回顧展”,來自全國各大美院的十八位代表性人物,展出了鄭忠的《米字格系列之一》。
榮格提出的“共時性原理”,在1991年的南京得到了最生動的詮釋。當廖修平在研修班講授絲網技法時,鄭忠眼前的銅版刮刀,是否與海安印染廠的印花工具產生了量子糾纏?那張被夏晶放棄的漢隸方巾花稿,又是否在平行時空里繼續生長成新的藝術形態?這種跨越媒介與時空的能量共振,恰似版畫創作中不可預測的肌理滲透,在偶然中鑄就永恒。
在這個強調個人奮斗的時代,鄭忠的突圍軌跡為我們揭示了藝術史的另一重真相:偉大突破往往始于他人的一次駐足、一句提醒、一封手書。就像漢代簡牘需要沙漠窯洞的庇護,敦煌經卷依賴無名僧侶的封存,中國版畫的現代化轉型,同樣寄存于夏晶們未計回報的托舉之功。這些散落在歷史暗處的星光,終將在某個潮濕的雨季,匯聚成照亮藝術長河的銀河。
今夕復何夕,共此燈燭光?
34年前阿晶給我一張廢花稿,今天我贈送一幅我當下的水墨畫《文明之光~甲骨紀事》。
《甲骨紀事系列之十八》局部
《甲骨紀事系列之十八》局部
《甲骨紀事系列之十八》局部
《甲骨紀事系列之十八》局部
《甲骨紀事系列之十八》局部
《甲骨紀事系列之十八》局部
《甲骨紀事系列之十八》局部
三十四載光陰在宣紙上洇開,當年阿晶的那張廢花稿,如今已長成丈二匹帛上的文明長卷。墨色里游走的甲骨文是龜甲重生的魂魄,亦是當年方巾稿上漢隸的隔世回響——那只一步一步永往直前永不言棄的“蝸?!?,已領略了八千里路云和月,那些被絲網濾過的月光,終在墨韻里釀成鄭忠的燭火。
藝術史的冊頁總在這樣微明的時刻翻開,當某個踽行客的燈盞,照亮另一雙尋找裂隙的眼睛。
一杯濁酒喜相逢,當年多少事都付笑談中。
(來源:新意象水墨)
藝術家簡介
鄭忠,1962年生于江蘇海安,1979-1985年為海軍南海艦隊潛水員,1988年畢業于南通大學美術學院,1999年畢業于中央美院版畫系研究生班,2000-2004年任教于西安美術學院版畫系,1997年為中國藝術研究院《美術觀察》“美術名家”隆重推介。1998年北京文藝出版社出版吳冠中自傳《生命的風景》遴選鄭忠作品做封面,2002年為南通市檔案局審定為南通歷史上第144位歷史文化名人。
現為中國文化藝術協會理事,中國美術家協會會員,日本國際藝術研究院會員,香港畫院研究員、中國太平洋學會海洋畫派研究會分會理事,北京中投文化院國畫院副院長,中國經濟文化研究院研究員,北京國藝軒書畫院副院長。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