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學習行書、草書時,如果最終能夠“直入魏晉”,得其風采,那就是學有所成,甚至可以留名史冊了。這是歷代書家終其一生想要達到的。為了實現這一理想,他們選擇了最“便捷”的一條路,那就是畢生臨摹學習“二王”法帖,這既是取法乎上,又能避免走彎路或入歧途。
《蘭亭序》《圣教序》是學王羲之行草書的兩大“圭臬”,始終繞不過去。但也有書家根據數十年臨摹經驗,總結出了這二者的不足。南宋姜夔曾說:“梁武收右軍帖二百七十余軸,當時惟言《黃庭》《樂毅》《告誓》,何為不及《蘭亭》?”這就是說《蘭亭序》真偽難辨,恐怕不適合作為學習魏晉筆法的“跳板”。
而《圣教序》出現了筆法不純正,行氣不貫通,不夠自然的弊端,而且內容上也不具有“普適性”。古人就說:“懷仁集書于千古絕作,其病在字體銜接太緊,不得縱吝,故香光疑為懷仁自運。蓋勻圓整潔止是唐人法,晉人無是也。”
當大家都在糾結到底哪部作品才是學王羲之最上佳的選擇時,近期書壇傳來喜訊,王羲之巨幅行書出土,它就是《行書道德經》。此作也是在唐高宗在位期間集成,與《圣教序》處于同一時期。據記載,高宗李治“一金換一字”,命褚遂良父子耗時數年方才完成。
此作全卷縱25厘米、橫長達17米,洋洋灑灑5200余字,體量相當于3部《圣教序》、16部《蘭亭序》。唐代君主自詡為老子李耳的后代,朝野內外都有抄寫道家典籍的習慣。這部《行書道德經》同樣得到了皇家支持,而且由書法造詣更高的褚氏家族負責,論選字之精、行氣章法之自然,《圣教序》只能屈居其后。
如果以真實性、可學性和內容的完備性,《蘭亭序》也無法與之比較。這部作品一直見于史籍記載,但在宋代以后銷聲匿跡,如今重見天日,令人大開眼界。這部作品是原碑的初拓版本,一字不缺,也不存在漫漶和字口模糊的情況,與墨跡無二。
王羲之行書的細節技巧和筆路,可以在此作中清晰看出,如尖鋒入紙,提按絞轉,輕重、連帶以及轉折處的一搨直下等,均纖毫畢現。結字的縱勢、欹側、險絕極為明顯,字跡大小錯落,字與字之間呼應密切,儼然是根據墨跡原稿鐫刻而成,極為自然酣暢。
如果我們想學到最純正豐富的魏晉行草筆法,領悟王羲之不傳之秘,以此帖為師,臨摹通透便可實現。
而今,我們將王羲之《行書道德經》進行了超高清1:1復制,并添加釋文一一對應,以便于您學習。如果您感興趣,請點擊下方鏈接一觀!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