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國家發展改革委宏觀經濟院原常務院長、國合華夏城市規劃研究院學術委員、中國著名規劃專家吳曉華,國合華夏城市規劃研究院院長、中國人民大學博士吳維海帶隊,深入瀘定縣,以一場貫穿“上下聯動、內外協同”的規劃編制行動,拉開了瀘定縣“十五五”高質量發展的新帷幕,調研組通過專題培訓、實地踏勘、分層座談的方法,為這座紅色名城擘畫發展藍圖注入智庫動能。
智庫領航:破解縣域規劃"方法論困局"
4月12日,在瀘定縣“十五五”規劃編制專題培訓會上,吳曉華圍繞發展規劃的歷史演進、“十五五”規劃的時代背景、經濟發展趨勢、宏觀政治取向等方面,為全縣200余名干部帶來一場規劃思維的革新課。他結合瀘定地處川藏交通廊道、大渡河生態屏障、長征國家文化公園核心區的“三維坐標”,深入剖析當前宏觀經濟形勢和政策導向,結合瀘定縣情,提出了具有針對性和建設性的意見建議,指出瀘定縣應充分發揮自身的資源優勢和區位優勢,在規劃編制中要圍繞“以人為本”的中心,注重規劃的系統性、協調性和可持續性。
實地把脈找癥結 專家現場出謀劃策
4月11日至4月13日,調研組一行深入走訪了各鄉鎮,實地調研了黃草坪、尖茶坪、化林坪以及新型輕工業基地、仙桃基地、元正食品公司等12個點位,詳細了解當地的資源稟賦、產業基礎、生態環境以及社會民生等情況。調研過程中,對瀘定縣在特色農業、清潔能源、文化旅游等領域的發展現狀進行了全面梳理,挖掘優勢與潛力,找出瓶頸和挑戰,每到一處都給予了寶貴建議:“防災體系建設要前置到規劃源頭,把‘防御性規劃’理念貫穿始終,要堅持安全發展理念,謀劃好生命線工程”;“要堅持用景區理念來規劃鎮區發展,積極發展零碳經濟、零碳城市”;“要堅持市場引導、群眾主導,補齊冷鏈倉儲和物流體系短板”。這些帶著泥土氣的“行動指南”,讓參與調研干部表示受益匪淺。
體系整合:織密“1+N”規劃網絡
4月14日召開的瀘定縣規劃編制座談會上,各部門、鄉鎮負責人齊聚一堂,圍繞自身發展實際,對“十五五”期間的目標、任務、項目謀劃等展開深入交流。大家結合日常工作中的經驗和問題,提出了諸多建設性意見和建議,如加強基礎設施建設、推動文旅融合發展、促進鄉村振興等,呈現出"縱橫聯動"的新氣象。調研團隊認真聆聽各方聲音,與參會人員積極互動,提出了寶貴的指導意見:堅持“2222”工程(即擦亮休閑、康養“兩大名片”,念好青山、綠水“兩字經”,打好生態、文化“兩張牌”,做好對內、對外開放“兩篇文章”;堅持“康-瀘”一體化發展模式,突破行政區概念、樹立經濟區概念,加快推進規劃一體化、交通一體化、產業一體化;發揮好大渡河品牌效應,樹立母親河情懷,加快大渡河生態產業發展;要多從村組了解需求,鄉鎮做匯總,縣級抓統攬,確保規劃“上接天線,下接地氣”。)
專家把學術語言轉化成了瀘定方案。站在“十四五”與“十五五”的歷史交匯點,瀘定縣正以規劃編制為支點,撬動縣域治理能力的系統性升級。當專家智庫的“外腦”智慧碰撞紅城的實踐沃土,一幅兼顧戰略高度與實踐精度的新時代“瀘定畫卷”漸次展開。正如吳曉華在總結時所言:“規劃的本質是預見未來,而瀘定正在創造屬于自己的未來方程式。”
來源/ 瀘定縣融媒體中心
編輯/ 黃星潔
校對/ 馬儷伲
責編/ 毛莉泓
審核/ 白馬
監制/ 譚榮皓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