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6日,記者從甘孜州文廣旅局獲悉,今年初國家文物局已將甘孜州的“唐蕃古道四川段(含石渠瑪尼石刻群)”“中國多元族群傳統聚落(丹巴碉樓與藏寨)”“茶馬古道四川段”“青藏高原舊石器遺址(皮洛遺址)”4個項目列入《中國世界文化遺產預備名單》,向申報世界文化遺產(以下簡稱“申遺”)邁出至關重要一步。
石渠縣松格瑪尼石經城
“按照《保護世界文化和自然遺產公約》的規定,列入《中國世界文化遺產預備名單》是‘申遺’的先決條件。”州文廣旅局相關負責人說,列入名單,意味著甘孜州這4個項目的遺產價值和保護價值得到國家層面的高度認可,也宣告其正式拿到“申遺”入場券,有望在未來角逐“世界級”?。
石渠縣巴格瑪尼墻
據了解,我國世界遺產總數迄今達到59項,保持領先優勢。按照世界遺產申報的趨勢和要求,去年3月底,國家文物局啟動《中國世界文化遺產預備名單》更新工作,今年更新的名單吸納申報積極性高、遺產價值突出、保護管理狀況良好的遺產項目,剔除工作長期停滯的項目。
丹巴碉樓與藏寨
此次甘孜州成功列入“申遺預備隊”的這4個項目中,“唐蕃古道四川段(含石渠瑪尼石刻群)”及“茶馬古道四川段”二者為近年來世界文化遺產十分重視的線性文化遺產;其中,“唐蕃古道”是中國唐代都城長安(今陜西西安)通往吐蕃都城邏些(今西藏自治區拉薩)的官道,全長3000余公里,跨越陜西、甘肅、青海、四川、西藏五省(區),有著“絲綢南路”之稱;而甘孜州石渠縣作為古道南線的重要節點,境內保留著“照阿娜姆石刻、白馬神山石刻群、須巴神山石刻群”等多處吐蕃時期石刻群遺跡遺址,填補了青藏高原東部古道走向的研究空白,證明了漢藏文化交融的深度,特別是其與青海玉樹貝納溝石刻的聯動,進一步揭示了古道支線的繁盛,為文成公主進藏路線提供了新線索。
茶馬古道四川段
茶馬古道四川段
除了以上兩項極大豐富全省文化遺產類別的大型線性文化遺產外,“青藏高原舊石器遺址(皮洛遺址)”則是近年來的考古新發現,其以位于甘孜州稻城縣的皮洛遺址為代表,見證了人類在十多萬年以前就已經開始征服世界屋脊青藏高原,為研究早期人類遷徙、技術擴散及高原適應性演化提供了關鍵證據,改寫了國際學界對“東方早期人類技術滯后”的認知,深化了對中華文明多元起源的理解,更凸顯了青藏高原在全球人類演化研究中的獨特地位,被譽為“青藏高原人類征服史的里程碑”。
稻城縣皮洛遺址
稻城縣皮洛遺址出土的石器
至于“中國多元族群傳統聚落(丹巴碉樓與藏寨)”,涉及甘孜州和阿壩州兩地,其作為川西高原嘉絨藏族傳統聚落的杰出代表,展現了藏、羌等多族群融合的建筑智慧與文化傳承;歷經千年風雨與地震仍巍然屹立的碉樓,同藏寨依山而建、與自然環境和諧共生,形成“千碉之國”的壯麗景觀,是研究中國西南邊疆族群社會結構、建筑技術及文化交融的珍貴實物例證。
丹巴碉樓與藏寨
近年來,甘孜州致力從“落實保護管理機構、編制相關文物保護規劃、加強文物修繕保護、開展‘申遺’基礎工作”等方面重點發力,扎實推進文化遺產保護相關工作,尤其注重以“申遺”為抓手,深化文化遺產系統性保護,文化遺產彰顯全域底蘊成效與日俱增,遺產保護推動經濟社會發展的作用也日漸顯現。
“4個項目列入《中國世界文化遺產預備名單》,我們倍感驕傲和鼓舞。”州文廣旅局相關負責人表示,下一步,甘孜州將對照國家、省有關部門工作部署,堅決扛起文化遺產保護傳承的使命擔當,強化文物考古基礎研究,進一步發掘和闡釋甘孜州系列文化遺產的歷史含蘊、當代價值和世界意義,保護歷史風貌、開展對外交流,推動文物保護利用及文化遺產保護傳承高質量發展。
(本文圖片由州文廣旅局提供)
全媒體記者/ 李婭妮
編輯/ 黃星潔
校對/ 馬儷伲
責編/ 毛莉泓
審核/ 白馬
監制/ 譚榮皓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