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讀并不懂其中的深意
2004年夏天,我本科畢業后選擇了去一所鄉鎮中學教書。這個決定對當時的我來說,既是一個新的開始,也帶著一些理想主義的天真。回顧當時的情況,很多老師和同學都認為我有很好的專業基礎,尤其是在史料的收集和整理方面,我表現出了一定的天賦,大家紛紛建議我繼續深造、提升自己的學術水平,以便將來可以走學術的道路。
然而,那時的我真正想做的事就是讀史書、收集整理史料、發現不為人知的歷史故事。
我想,一邊工作,一邊讀書,利用業余時間去閱讀更多歷史文獻、收集更多歷史資料,才是我真正想要的讀書生活。我相信,只有從歷史的原始資料中找到自己想要的答案,才是真正的快樂。
我在鄉鎮中學教書,授課之余,我喜歡去附近一所大學的圖書館看書。一次偶然的機會,我在書架上翻到了一本名為《吳天墀文史存稿》(四川大學出版社1998年)的小書,里面有幾篇討論宋代四川歷史的內容吸引了我,如介紹宋代四川一位因思想不太合群而被隱沒的思想家龍昌期,分析著名的王小波、李順起義發生的原因及其與四川本地水神崇奉的關系,破解李順之死的謎案,還有考證宋代四川藏書樓反映出的宋代四川發達的地方文化等。當然,宋代的四川并不是這本書的全部內容,書中也大量討論了宋代歷史上的一些核心問題,比如宋太宗即位的“燭影斧聲”之謎以及王安石變法的評價等。可惜那時的我,讀不懂這些話題中的深意,印象并不深刻。
不做史料的抄寫工
我從小就對四川的歷史充滿了興趣,這源于家鄉的文化氛圍和對這片土地歷史積淀的好奇心。尤其是宋代的四川,在我心中總有著獨特的吸引力。我在大學時便開始從宋代的文獻中輯錄有關四川的史料,研究這一地區的歷史變遷。可以說,那時的我早已將四川歷史視為自己研究的一個重要領域,所以后來深讀這本書后我就被吸引住了。但我為什么會拿起這本書,卻沒法解釋,因為這本書的外觀很不起眼,書名也很普通,裝幀設計更是極為樸素。事實上,要從閱覽室里滿目琳瑯的書架上發現它,并非易事。只能說,這是我命中注定的書。
從那時起,每當晚上有空,我都會去圖書館看這本書。每一次翻開它,我都會被它的深度和廣度所打動。盡管我并不曾期待這本書會帶給我什么特別的收獲,但它卻讓我在很短的時間內,沉浸于書中對四川歷史的獨到解析,尤其是關于宋代初年四川發生的王小波、李順起義的討論。這場起義的背景和動因一直是我感興趣的研究內容。哪怕是這些論斷中的一些邊角料,也給了我許多新的啟發。比如,書中提到的“甲午再亂”引起了我對這種輿論場中虛虛實實的議論的興趣,盡管書中并沒有對這個話題有詳細的討論,但這一話題還是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這一點激發了我對歷史傳聞中那些模糊的、未經證實的議論的濃厚興趣。我開始著手思考這些歷史上的“未必為真”或“真假難辨”的傳聞,如何在當時的歷史環境中起到推動歷史事件發展的作用。這些思考最終成為我碩士論文的核心論題。回望這段經歷,我不得不感慨,這本書的出現真是一次邂逅,而它對我后來的學術探索卻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事實上,當年在圖書館,當我粗略地讀完《吳天墀文史存稿》這本書后,我突然明白了一件重要的事情,那就是史料并不等同于史學,收集史料并不能真正理解歷史。作為一個在歷史學上有著強烈追求的人,我一直覺得通過收集大量的史料,能夠更深入地了解歷史的面貌,但書中的內容讓我意識到,歷史學需要的是專業的訓練,而不僅僅是史料的積累。
史料是歷史的原材料,但僅僅有了這些材料,我們并不能真正看懂歷史。它們只是呈現了歷史現象的表面部分,而要深入理解這些現象,需要我們具備足夠的歷史學專業訓練和知識框架。歷史學的研究不僅僅是羅列事件,而是要從歷史情境出發,進行合理的分析與解釋。對于史料中的每一個細節、每一個人物、每一個事件,都需要多維度地去審視,作出合乎歷史背景的解讀。《吳天墀文史存稿》中關于宋代四川歷史的分析之所以讓我大受震撼,是因為同樣的史實,書中給出的那些精妙絕倫的解讀,讓我感受到從來不曾有過的快樂體驗。
于是,我決定,要做一個真正的歷史研究者,而不是史料的抄寫工。而要學會真正的歷史學,必須從系統的學術訓練開始。終于,我下定決心好好準備考研。因為我知道,只有在專業的歷史學框架下,才能真正理解和掌握歷史的奧秘。
研究生涯的重要原料
經過一段時間的準備,我終于如愿以償地考上了四川大學中國古代史專業的碩士研究生,專治宋史方向。此后幾年里,我不僅系統地學習了歷史學的基本理論和方法,更在導師的指導下,開始了對宋代歷史的深入研究。尤其是宋代四川歷史這個方向,它與我的興趣和以往積累的史料緊密相關,成為我研究生階段的重要研究論題。
研究生畢業后,我繼續深造,決定攻讀博士學位,雖然因為偶然的原因,博士期間我沒有以宋史為研究方向,但也不曾放棄對宋代四川歷史的關注和探索。博士畢業后我留校當了老師,在主治藏學的同時,又重新拾起了宋代四川歷史研究的興趣,宋代的四川,也再次成了我主要的研究方向之一。回想起來,大學期間收集的那些關于宋代四川的史料,成了我日后研究的基礎原料。這些看似零散的資料,在我學術研究的過程中,逐漸拼湊成了一幅完整的歷史畫卷。
去年秋天我的新書《不與天下州府同:宋代四川的政治文化與文化政治》(世紀文景·上海人民出版社2024年)出版后,這些回憶的片段經常閃現在我的腦海中。每當翻閱自己新出的這本小書,就會回想起在圖書館里無意中發現《吳天墀文史存稿》的那個晚上,那個平凡卻又充滿象征意義的夜晚,似乎是有某種難以理解的神秘力量在指引著我人生前進的方向。因為當我考上了四川大學的研究生,跟隨宋史名家劉復生教授攻讀碩士學位時,我才得知劉老師竟然是吳天墀先生的學生。
事實上,我在初讀《吳天墀文史存稿》的時候,并不知道吳天墀先生的大名。近代學林,名家輩出,比起那些久已成名史壇的學者,吳先生因為各種不幸的機緣,很長一段時間里名聲不顯。我也是后來聽到劉老師講述吳先生的往事,才知道先生的傳奇經歷。先生曾在20世紀50年代失去了高校的教職,此后數年以在街上拉板車為生,后來雖然在眾多愛惜人才的老師的幫助下回到了高校工作,但也只能在資料室當管理員,直到晚年才重回科研和教學工作崗位。據說再次當上教授的時候,先生已是70歲高齡。加上這本書初版之時,學術著作的社會效益不彰,印量不多,現在坊間恐怕早已絕跡。所幸先生誕辰百年之際,該書在劉老師的主持下出版了增補本[《吳天墀文史存稿(增補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6年],才讓我那初讀此書時的少年滋味,有了時時得以回味的機會。
黃博,四川大學歷史文化學院暨四川大學中國藏學研究所副教授,主要從事宋史與藏學的研究。著有《10—13世紀古格王國政治史研究》《扎布讓的黃昏:1630年古格王朝的危機及其滅亡》《如朕親臨:帝王肖像崇拜與宋代政治生活》《宋風成韻:宋代社會的文藝生活》《不與天下州府同:宋代四川的政治文化與文化政治》等。
《吳天墀文史存稿》
吳天墀 著
四川大學出版社
原標題:《邂逅這本書,如同找到命運的 “說明書”》
欄目主編:王一 文字編輯:王一
來源:作者:黃博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