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回大地,萬物復蘇。在“中國綠色米都”建三江廣袤的黑土地上,一幅充滿希望的春耕畫卷正徐徐展開。這里是北緯47°的黃金水稻帶,寒地黑土與天然活水孕育出中國頂級大米的基因密碼。今天,讓我們一起走進建三江的田間地頭,探尋一粒好米從播種到收獲的匠心之路。
春播正當時:科技賦能下的智慧農耕
“秧好半年稻”,建三江的水稻春耕從一粒種子的精挑細選開始。
疊盤育秧:在育秧基地完成育秧床土準備、流水線播種、疊盤、暗室內恒溫保濕48-60小時出苗,出室煉苗,將立針期秧苗連同秧盤擺放到育秧大棚進行常規管理的技術體系。
智能育秧:工廠化育秧大棚內,恒溫恒濕的環境下,經過嚴格篩選的稻種在營養土中悄然萌發。農戶通過手機APP實時監測溫濕度,確保秧苗健壯無病害。
農諺說:“清明忙種麥,谷雨種大田”。此時的建三江人正搶抓農時,用科技與汗水播撒豐收的希望。
泡田整地:千年技藝的現代演繹
春耕的另一重頭戲,是“泡田整地”——這項傳承千年的農耕智慧,在建三江被賦予了新內涵。
活水潤田:融化的松花江水汩汩流入田間,黑土地在春水的浸潤中變得松軟肥沃。“田整平如鏡,苗插綠如茵。” 波光粼粼的水田倒映著藍天,仿佛大地睜開千萬雙清澈的眼睛,靜待秧苗扎根生長。
為什么建三江大米“天生好味”?
天時:125-135天的生長周期,晝夜溫差高達20℃,稻米積累充足干物質。
地利:萬年黑土層,富含有機質;天然弱堿水灌溉,賦予大米清甜口感。
人和:堅持“生態種植”,生物防蟲,讓每一粒米都安全可追溯。
春耕,是人與自然的深情對話,是科技與傳統的完美融合。建三江的農人們用雙手捧出黑土地的饋贈,讓每一粒大米都承載著北國春日的陽光、夏日的雨露,和守護糧食安全的初心。
這個秋天,當您品嘗到建三江大米的綿軟香甜時,請記得——這一口醇香,始于春耕時的一場匠心奔赴。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